发表时间: 2024-12-22 20:52
从小到大,去过城隍庙无数次,最喜欢那里的美食和九曲桥下悠然自得的红色鲤鱼,却未曾想过跨进豫园逛一逛。
今年夏天陪着爸妈去逛了一次,简直大开眼界,原来这里隐藏着一座如此美丽的园林啊,美得无与伦比!今天,我一个人独自前往沉浸式游园,我要看尽它的一年四季。
豫园,座落在上海老城厢的东北部,是一座清幽典雅的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
豫园的主人是潘允端,生于1525年,曾任四川右布政使,但到任不久,便受到排挤,后愤然称病辞官,退归故里。
回乡后,为了让老父亲安享晚年,潘允端集中精力修建园林,“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取名“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的意思,可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他聘请当时江南最负盛名的造园专家张南阳设计全园,当时上海陈所蕴的日涉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为公认的东南名园,皆出自张南阳之手。
张南阳接手设计豫园后,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使园林布局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进入豫园正门,即是一间宽敞的厅堂——三穗堂,是潘允端在此听戏之所,据传这里几乎是“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堂内梁上高悬着“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扁额。
三穗堂曾经作为上海县的“万寿宫”使用,遇上国家庆典、皇帝生日,地方官吏、文人绅士在这里庆祝皇帝万寿无疆;遇上中央政府有重大事情,地方官在这里“宣讲圣谕”;平时,读书人在这里谈经论道,总而言之,“三穗堂”似乎是“读书人俱乐部”。
看见大家都在一堵白色围墙对面取景照相,原来,这里有一块奇石,有个美丽的名字——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江南三大奇石之一,是宋徽宗时期的艮岳遗石,距今约有一千年历史。
远观玉玲珑,长长瘦瘦似有千孔万洞的石头,真的就如描述的一样:瘦、透、皱、漏,传说以一炉香置于石头底部,孔孔出烟,真是通透的可以呀!
大假山,据说是江南地区最古老、最精美、体量最大的黄石假山,是用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堆叠而成,高约14米,山顶有望江亭,以前还可以眺望黄浦江。
大假山的对面就是九狮轩,气宇轩昂的敞开式建筑突出于湖面之上,前面是月台,后面是廊道,围绕着湖心是各种树叶正在渐变成或红或黄色的古树,色彩丰富得就像被小娃娃不小心打翻了的调色盘,在初冬的季节里显得格外多姿多彩。
豫园中的古戏台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左右两边有栏干,台柱高约2米。正对面设贵宾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的明式红木靠椅和茶几,共有200个观众座位。古戏台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环境典雅,古趣盎然。
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徜徉在园中各具神采的亭、台、楼、阁、厅、堂、轩、榭里,领略着每幢古建筑的独特神韵和精妙构思,欣赏假山上奇形怪状的垒石和湖两岸的自然美景,在廊桥上凭栏品水观鱼赏鸭子的美姿,在百年古树下看金黄的银杏叶凋落,在层峦叠嶂中感叹气势磅礴,在层林浸染中惊讶美不胜收,不禁疑惑:在这个美妙的园林里,究竟发生过多少个传奇故事?
据记载,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买卖古玩字画等,僧尼相士、三教九流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后来以靠卖田地、古董维持,他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
豫园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几番风霜雪雨,被外国侵略者强占大肆蹂躏,建筑被严重破坏,多次被清政府划分利用,至解放前夕,园林的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1956年起,豫园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历时5年,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1959年,豫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豫园开始对公众开放。
我兜兜转转一不小心就迷了路,占地70余亩的园林实在太大了,园内真是处处是美景,虽由人作,却宛若天开,时时刻刻体会着“看园如赏画,游园如读诗”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真不愧享有“东南名园冠”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