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大全网

走进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一场不容错过的展览

发表时间: 2019-10-21 08:37

走进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一场不容错过的展览

秋风秋雨一周过去

秋衣秋裤已经上身

伴着秋寒阵阵

京城最美季节悄然来到

想尽览秋色

又怕天冷路远?

还怕人多扎堆?

悄悄告诉你,有个地方

好山好水免费人少

遍览南北名胜不说

还能穿越古今

在这儿~

最近,在首都博物馆,“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正在进行,800年江山如诗如画,绝对堪称这个秋天京城最美“山水”。

这个展有多厉害呢?

不完全罗列一些名字你就知道

黄公望、夏圭

沈周؜、文徵明、唐寅、谢时臣、仇英、董其昌

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华嵒、王时敏、王翬

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

即使不了解山水画的人,想必也听说过不少其中的人名,若是中国画达人,恐怕更如数家珍。总之,展览咖位可不小~

这几年人们对山水画热情颇高,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籍》《千里江山》特展更成一时热点。将上述所有人的山水画作集中展示,会不会又引来一番“故宫run”呢?

首都博物馆《江山如画》展厅内,参观者在悠闲欣赏画作。

山水画太高冷?

古人教你“卧游”

其实,山水画展的火热也正说明它并非一种曲高和寡的小众玩物。

北宋画家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就说:“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阁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起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悠远深邃的纸上山川的妙处就是:

“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图为2017年,故宫《千里江山》特展人潮。

今天我们喜欢一边“葛优躺”,一边通过手机“卧游”千里,古人则喜欢观画“卧游”。

最早关于卧游的记载来源于南北朝时的宗炳。宗炳年老时叹息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就把画作挂在自己的卧榻旁,快意游览。

元代倪瓒诗曰:“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纳山川于卷轴间,闲坐一室观览四方,古人的优雅情致你Get到吗?

既然如此,就跟随我们“卧游”一番,细细品味诗情画意。

展览也依古人的低调优雅,‫没有刻意突出技法派别不去给观者上美术史课,而是以“登高,临水,揽胜,栖居,卧游”分为五章,让参观者在画中游览大好河山,感受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

乾隆认证

“燕山八景”什么样?

身在北京,当然先游北京风光。

人们津‭津乐道的燕京八景“标准照”什么样?

展览中清代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描绘了乾隆御制的《燕山八景诗》所描绘的景致,画作写实为主,但也轻盈飘逸,富有生气。

太液秋风。

细看枝条漫卷,水波徐兴,看画就能感受浓浓秋意。

西山晴雪,如今已不多见。

琼岛春阴,北海公园的亭台楼阁是否还是那时模样?

玉泉趵突。

登山,游览画中五岳

真实五岳黯然失色

赏罢京城美景,更可遍览大好河山。

“登山”章节中,明代宋旭的《五岳图》(卷)将名山风光尽收笔下,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在细腻淡雅的笔触里,令人心驰神往。来看其中的恒山、华山。

来看北岳恒山,恒塞积雪局部。

山道间三两旅人骑马向山塞行,仿佛能听到蹄声在白雪雾霭、千山万壑间隐隐回荡。

西岳华山,太华清秋局部。险峻奇丽,尽是飞瀑深壑的绝人之境。

仔细看图画下方,几树红枫旁,两位高士悠然坐卧,正在听泉论道。

画卷另一边下方,一位旅人与童子已然陶醉于胜景,驻足山道张望。

泰山,日观晴曦局部。

虚实繁简浓淡相宜。宋旭胸中万千丘壑尽显眼前,五岳风光在画中就可望可游。

唐伯虎的庐山

“悲催”的庐山

游完五岳,再来看看不一样的秋日庐山,唐寅的《匡庐图》。

唐寅年少就以才闻名,不过很快就遭遇了一连串惨祸。二十多岁妻子儿女病故,年近三十将要考取状元平步青云时,莫名其妙卷入了泄题案,遭受牢狱之灾再也无缘仕途。从此放诞不羁,成了传奇的“江南第一才子”。

中年时,唐寅又入江西宁王府作幕僚,谁知宁王要谋反作乱,大惊之下装疯卖傻才得逃脱,这幅匡庐图便是唐寅脱身后不久所作。

远处庐山高远,白云深深,中间嵯峨的岩石上,古树秋风,枝桠纷披,一片萧索,唯山间瀑流一道,几经曲折径流木桥之下。

老者正骑瘦马,与童子缓缓行过小桥。放诞为世人所指的他,山水画却工整有度。唐寅55岁去世,他的一生几乎是在个人命运动荡中过完的。

画上题有:“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一派凄清澄净的气氛。

天山怪客

眼神望向何处?

登山中,清代华喦《天山积雪图》十分吸引眼球。

冷寂的天山雪景中,着大红披风的旅人与骆驼相伴而行。

上扬的眼神快翻到天上,他们在看什么呢?

原来,高远的天宇中,一只鸿雁划空而过。

“登山”一章,元代方从义《武夷放棹图》、清代梅清《黄山图》(册)等等佳作比比皆是。名山美景,不用劳神远足,就能观山之妙。

梅清《黄山图》册其中一幅。

临水,反差风景

怒吼的洞庭湖VS恬静的钱江潮

还记得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吗?

刘禹锡诗中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孟浩然则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秋日的洞庭湖总是给人以波澜不惊,安详宁静的氛围。

不过明代袁尚统的《洞庭风浪图》却展现了另一番景象。

狂狼漫卷,似乎要吞食湖岸,岸上人惊呼遥望。

再看湖中,风浪中一只舟楫正在湖中搏击浪涌,船夫各个身体紧绷,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

独特的洞庭风浪奇景,要不是在画中卧游,恐怕还真的难得一见吧。

洞庭风起云涌,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却显得优雅淡然,来看南宋《钱塘观潮图》扇页。

怒潮一线,奔涌激荡,秋山映古塔,江上孤舟观潮者人影浮动,又见远景涳濛。

柔美水波让人想起著名的马远《水图》。

轻摇着这样的小扇,南宋的优雅是否让也你心醉呢?

临水

万里长江入画来

临水观澜,⁠怎能少了长江?

画过长江的人不少,展览中展出的是清代陈卓《长江万里图》,14米长卷悠然绘尽长江。

无尽的波涛,起伏的群山。

下游江帆点点,江岸平阔。

上游云山高耸,气象万千。

精工细笔绘就的青绿山水,写实得宜又充满想象,耐看人细看。

揽胜

‭画中玩穿越

除了登山观水,古人也最爱玩寻访名胜,感念一番古今万事,顺便用画笔玩玩穿越。

明代黄宸《兰亭修禊图》卷,用想象将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集会展现出来。

兰亭下长案前,王羲之正欲挥毫。

林中文人雅士沿着流觞曲水列坐,饮酒、为文、交谈正欢。

有人手舞足蹈起来,有人已经微醺正待小童搀扶,还有人相互观览文章,怡然自乐。

画面一角,贪杯的高士笔还没动,人已经喝到缥缈,忍不住又要取饮,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千古盛会画得虽然直白,却细节妙趣横生。

揽胜,泛舟赤壁

苏轼的酒杯哪去了?

明代仇英《赤壁图》卷,则重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盛景。

赤壁兀立,江山空濛,只有一叶扁舟江山行游。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不过仇英似乎更喜欢健康生活,省去了酒杯几盏。

来赤壁游览名胜的苏轼,几百年后也成为了后人心中的胜事。正如赤壁赋所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揽胜

黄土高原竟如江南?

游过古代胜景,来看看现代胜景。

来看傅抱石的《延安图》。

水墨中的宝塔延河意境悠远,黄土山呢?原来,延安早已山川葱郁,旧貌换了新颜。

栖居,夏圭名作细细看

南宋夏圭的名作《雪堂客话图》也在展出之列。

你想在这样的山水间栖居吗?

山林房舍皑雪覆盖,寒气袭人,二人于室内悠然对坐,一羽扁舟载着渔翁冲寒而来,一派雪后日安详的栖居情致。

细节处无比精‫美,每一笔都有韵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栖居于这样᠎的山水间,是怎样的平和雅然光景。

外患内忧的南宋,夏圭为宫廷画院所作却分外和睦安详。现实之外,画作慰藉心灵,南宋显贵也许十分需要在画中寻到一点安宁的景致吧。

八大山人

空无一人的栖居

一提起八大山人,不少人都津津乐道。

他本名朱耷,是明朝宗亲,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还一度精神失常。现在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花鸟画,形象夸张奇特,独特的“翻白眼”造型成还成了一时之网红。

如此奇特的朱耷,他的山水画又是怎样呢?

八大山人《松岗亭子图》。山石蜿蜒,树木偏斜,远近不见一人,唯有低矮的孤亭兀自立于山石之间。

遭逢乱世患难,朱耷无人的空山是否藏着些清冷孤绝呢?

栖居

抱着仙鹤听泉声琴鸣

同为明末清初的萧云从《松风古琴图》则意境全然不同。

山间高士松下抚琴,童子烹茶。

仔细看,溪流边还有一位小童正在欣赏琴声泉鸣,手里还抱着一只仙鹤。

卧游

跟着明代文艺高富帅游林壑

明代沈周的一幅《林壑幽深؜图》卷近12米,山村水居,可居可游。

沈周绝对是卧游高手,家族富庶,但却终身不应科举,作为一位明代高富帅,三十多岁干脆搬到了乡下竹林闲居,专心作画写诗,交友聊天。文徵明、唐寅、谢时臣都是他的学生,就这样一直文艺到八十三岁仙逝,是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

江流宛转,行人船客悠然。

随水流向前,山脚林边,水榭楼台,雅士独立其间。

山外有人正欲骑马过溪。

山间小道,挑夫独行。

山中茂林修竹,二人在小径上交谈。

山外水村山郭,舟楫往来。

一片开阔的湖面为画卷收尾。整幅画都简括淡然,寥寥数笔,人物风情就跃然纸上。

这幅画是年近70的沈周给前来寒天探望他的吴中四才子的祝枝山的。沈周写“希哲冒寒遇访,申谢此卷,不足罄怀”,绘画之外,君子间的交往优雅动人。

古人的山水style,你懂了吗?

山水不言,言语却流溢到观画者心里去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外,中国山水画最动人的,应该就是观赏皆为自然,却读得出情致纷纷。

面对天地盛景,古人大概也希望美好长留,不过他们却全情欣赏,继而将外物化于心、化于情,再将心中丘壑诉诸笔端。最终,山水不仅是风景再现,更成了道德情感的诗意表达和人格的修养塑造。

有人说现代社会患上了一种影像焦虑症,生怕没有为此刻的美景打卡存档永远保留。遗憾的是,时间留不住的东西,影像又何尝留的住呢?山水画让我们感受到,面对匆匆流逝的时间,古人要比我们更加从容自在。

或许他们知道,存在胜于拥有。他们更爱仔细感受山川风物此刻的律动,因为那本来就与自己的存在深切相关着。山水不过是心画一卷,美,全在能思索的心灵里。

古人的山水style,你明白了吗?

佳作太多

无法一一观览

江山如画

推荐您亲自畅游

展览信息如下

---------------- The End -----------------

画作翻拍自展览

文、编、摄:武亦彬

监制:李继辉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呈”

本期编辑:王广燕

本期监制: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