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5 07:22
日前,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的通知,同意以“诸葛亮文化史迹”这一名称将该项目列入预备名单,而项目中就包括了南阳诸葛庐。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
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趋势和要求,今年更新的名单吸纳了申报积极性高、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遗产项目,剔除工作长期停滞的项目。
在南阳城西横卧一条高岗,冈峦起伏,曲折蜿蜒,势若卧龙,这就是闻名中外号称“天下第一岗”的卧龙岗,是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和受刘备三顾之地。遥望卧龙岗,苍松翠柏之中,殿堂嵯峨,灵旗远扬,红墙灰瓦,弥漫灵光,尽显祠内的神秘和庄严。祠内丛竹萧萧,鸟语花香,卧龙岗十景舒朗有致,展显诸葛亮躬耕时的旖旎风光。
诸葛草庐是卧龙岗十景之一,最初建于魏晋,兴盛于唐代。
诗仙李白曾多次来到南阳,面对草庐由衷的赞叹:“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草庐古朴简陋又典雅秀丽,门额“诸葛草庐”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4月题写的。
其中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草”字格外醒目,寓意是普普通通的一座茅屋造就了千古第一名相诸葛亮,诸葛亮十年布衣躬耕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三国志》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大意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三次来到草庐访问,向我征询当今天下大事的见解,我因此十分感激。我在国家动荡和最危难的关头答应先帝的邀请,愿意为他和国家奔走效劳。
草庐门前挂有一副楹联,是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书写的。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甫可有遗音”。上联大意是∶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上,过着悠然自得的安居生活。
后来他跟随刘备出山到成都做了丞相,并不是他本来的意愿。因为他曾在《出师表》中表述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上联主要是讲诸葛亮躬耕在南阳,但胸怀远大志向与抱负。
后来他做了蜀汉丞相,并不甘心偏安一隅在成都,他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下联大意是∶《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来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思得明君的美好愿望。
他因受刘备三顾之恩离开了居住十年的茅庐,龙去庐空,还有谁会像诸葛亮这样身居茅屋胸怀大志呢?只有诸葛亮能有这样的胸襟,独步古今,后人莫及。
有意思的是,顾嘉衡是襄阳人,以七品翰林编修擢升为从四品南阳知府,并连续五任南阳知府,将近二十年。
至今南阳卧龙岗存有顾嘉蘅亲书匾额4方,楹联6副,题咏石刻10余块。
顾嘉蘅在《修葺诸葛庵并建龙角塔碑记》写道:“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
诸葛亮在南阳的十年间,刻苦学习、淡泊自修。
儒家的德治仁政原则、道家的豁达人生态度、法家的法治思想,都得到了天衣无缝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他一整套的治国方略、政治思想、军事谋略。
纵观中国历史,为将为相之人多矣,而布衣躬耕,受三顾而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当首推诸葛武侯。
南阳诸葛草庐,因“三顾”闻名于世,“草庐一对”彪炳史册,流芳千古!
值得一提的是,南阳的城市标志也是以诸葛草庐为背景。
南阳的简称“宛”字和诸葛庐为设计元素,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南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识别性,突出体现了南阳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标识下面波浪起伏的水纹,代表着古老的南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同时也象征着南阳的母亲河——白河。
南阳诸葛草庐,有多大影响力?
正如诗豪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从更高的境界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