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大全网

数字游民的真实生活:深度探讨的记者手记

发表时间: 2025-01-20 03:00

数字游民的真实生活:深度探讨的记者手记

2024年12月,浙江丽水,Cohere社区的数字游民聚会。受访者供图

李小风(化名)描述她作为数字游民在丽水的生‫活时,我动了心。

她住在一处天然湖泊旁,晨起能看到大片的云雾,在青山‎绿水间缭绕。沿着湖泊往左走或者往右走,都是绝佳的徒步线路。傍晚徒步时,偶尔能遇到盛大的火烧云。李小风用了“盛大”这个词,一下吸引了我。我能想象漫天的红色,以及她内心的丰盈感。

很难描述李小风的独特气质,可能与之相反的词叫“班味”,眼神涣散、⁩疲惫不堪。而李小风很轻盈,她讲自己的收入、工作、一些抱怨,有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

她从事的工作是艺术疗愈,毕业以后一直在当数字游民,在大理、安吉等各个数字游民社区生活,每个地方停留不过一两个月。她常去的地方,或者说漫游生活的支点在上海。但她没有在上海租房,去年停留的一个月都睡在青年旅社的沙发上,那张沙发接待了全球各地的背包客,每晚120元。其实计算下来,每个月也得支付3600元,足够租房了。但小风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工作结束,便迫不及待到自然环境更好的村里居住。

报道《打旅居牌的؜江南小城,看中不上班的数字游民》中花费了一些篇幅去解释,国内的数字游民没能实现地理套利,大部分人还未能通过远程工作获得持续收入。数字游民选择的是小众的、非主流的、脱离轨道的,甚至有时是很窘迫的生活方式

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朋友或采访对象。他们跟数字游民一样,选择不依从主流的生活。有人窝在村里做环保,整天到河里测水文,找污染源;有人不喜欢现在的主流教育,便从北京跑到云南昆明的郊区定居,几个新村民研究做自己的社区学校;有人坚持做有机种植,结果农场产量很小,遭遇᠎台风、旱灾,只好把自己的积蓄不断贴补进去。

李小风的采访里,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当地交通不便,没什么娱乐活动,“如果你要想要什么,那肯定是自己创造了”。 因为离城区太远,李小风没能看到最新上映的电影《破地狱》。但社区群里一个小伙伴发起了《东京教父》的观影活动,她报名了。数字游民社区有个稍大的房间,配置了投影仪,四五个人围坐在沙发上看电影。他们打造了自己的电影院。

我那些“奇形怪状”的朋友,也沉浸在“创造”里,自己做面包,自己建房子,自己种菜,自己搭建舒适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倒不是说所有的日常所需都靠自己生产,而是勇于尝试和主流不一样的生活。我31岁,随着社会时钟越来越响,我觉得生活正趋近于主流,比如朋友间的议题大多是结婚生子、工作KPI,我觉得视野在变窄,生活空间变得局促。而数字游民的采访,像一股新鲜空气吹了过来,让我打了个激灵。

受访的数字游民张远航认为,离开轨道,可能首先遇到的是荒野,而不是旷野。如果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是荒野,如何在荒野上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需要时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以后,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国内的数字社区走了个遍。这些社区提供了某种环境,让不同的年轻人交流碰撞,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采访的最后,Cohere社区主理人徐仲给我发来了他们社区活动的照片,数字游民们晚上围坐在篝火边聊天,在烛光下分享生活,举办跨年市集等等,上面每个人的笑容都很灿烂,有种蓬勃的生命力。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责编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