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大全网

深度剖析:兰州拉面市场萎缩背后的原因

发表时间: 2025-01-09 16:32

深度剖析:兰州拉面市场萎缩背后的原因

在中国四大快餐巨头 —— 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云南过桥米线之中,

前几天的文章中我们讲了过桥米线,今天来聊聊⁣兰州拉面。

薛定谔的牛肉片,薄如蝉翼

提及兰州拉面,最让人津津乐道,同时也是槽点满满的,当属里面的牛肉分量。

有人花18元点上一碗兰州拉面,满心期待,结果映入眼帘的却只有两三块指甲盖大小的牛肉。

甚至有人打趣道:这兰州拉面一端上桌,得赶紧先把牛肉吃了,不然,拿筷子轻轻一搅,牛肉就像要化进面里似的;吃面的时候都不敢开风扇,生怕那点牛肉被吹得没影了。

真让人怀疑,难道一头牛能供一个面馆用上3年?

网络上一则视频更是将兰州拉面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位网友在银川机场花费48元点了份⁩牛肉拉面,可面上仅仅铺着两三片薄如蝉翼的牛肉,这牛莫不是从火星来的,成本奇高?虽说机场物价贵些属正常现象,但也得有个合理限度吧。

其实,如今遍布全国的 “兰州牛肉拉面”,绝大多数并非甘肃省兰州人所开,而是来自青海省化隆县。在兰州当地,人们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里没有 “兰州拉面”,只有 “兰州牛肉面”。那么,兰州拉面是如何与化隆结缘,又怎样一路火遍大江南北的呢?

化隆创业潮,拉面闯天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青海省化隆县还是全国出了名的重度贫困县。

青海省化隆县

化隆村民马贵福有一次与在南方经商的老乡老柯闲聊,老乡忍不住抱怨:南方沿海城市机会虽多,可咱们穆斯林同胞到了那儿,虽说挣着钱了,肠胃却遭罪了,吃不上清真餐食,太不习惯。马贵福听在耳里,灵机一动,瞬间捕捉到这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

1988年,马贵福与朋友两人东拼西凑借来5000元,奔赴厦门,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清真拉面馆。

起初,生意那叫一个惨淡,门可罗雀。

但马贵福脑筋一转,想出了个妙招:他把后厨的面案搬到店门口,现场给顾客表演西北拉面的绝技,揉、拉一气呵成。

这场景,是不是听起来和如今海底捞的扯面表演如出一辙?

果不其然,过往行人纷纷被吸引,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再一看价格,最早的兰州拉面,小碗1块 8,大碗2块钱,实惠得很。

这么一来,不少人看着有趣,觉着划算,就顺势进店品尝起来。

从口味品类来讲,兰州拉面其实独具优势。

沙县小吃口味偏清淡,黄焖鸡米饭又过于重油重盐,兰州拉面则恰到好处地中和了二者,顾客想吃清淡点,点个原味就行;想换换重口味,浇上一勺油泼辣子,立马满足味蕾。

沙县小吃

黄焖鸡米饭

而且,兰州拉面的制作工艺便于标准化经营,配菜与面团能提前准备妥当,三五分钟就能现场拉好面条,从下锅煮面到‫出锅调味,短短40秒就能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高效便捷。

就这样,吃的人越来越多,马贵福也顺利挣到人生第一桶金。

他的故事传回化隆县,瞬间掀起一股创业热潮。许多化隆人拖家带口,带上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奔赴南方各地,开启夫妻店、兄弟档口模式。

不过,初来乍到,化隆拉面没什么知名度,反而是 “兰州拉面” 的名号更为响亮。

早在清朝,就有诗云:“兰州拉面天下功,至法来自怀庆府。汤如甘露面似经,一条入口赛神仙。”

兰州拉面素有 “中华第一面” 的美誉,声名远扬,已然有了国民美食的范儿。于是,化隆人便顺势挂起 “兰州拉面” 的招牌,青海的拉面师傅们就这样一步步将兰州拉面的生意推向全国。

政府助力,化隆拉面腾飞

眼看拉面生意势头正旺,当地政府觉得这是个脱贫致富的好契机,决定添上一把火,开个 “外挂” 助力发展。

2016年,化隆县政府针对拉面产业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帮助本地人通过拉面脱贫。

只要去面馆学习拉面技术,不仅能领工资,国家还给予5000元政府补贴;学成出师后,更提供5 万元的三年免息贷款。这笔资金,足够让一个小拉面门店顺利开张。

化隆人也争气,不负众望。

据2018年《青海日报》数据显示,化隆县约30万人口中,有10万人外出务工,在中国270多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馆,一年营业收入高达120亿元。

一时间,“一人拉面,全家致富” 的故事在当地遍地开花,成为佳话。

兰州 “正名” 之路

这边化隆县靠着拉面产业搞得风生水起,另一边兰州可就有些坐不住了。

对于化隆的 “牛肉拉面”,兰州方面并不认可。

据说,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那讲究可多了,所谓 “一青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单是面条就有大宽、脖宽、韭叶、二细、三细、细和毛细之分,最细的 “一窝丝”,细如棉线,正常拉面馆默认是细面,跟牙签般粗细。

更让兰州人心里不平衡的是,明明打着自家招牌,挣钱的却是别人。

于是,兰州决定为自己 “正名”,分两步走起。第一步是注册商标。

2007年,兰州市民通过海选,确定了兰州牛肉拉؜面的统一标识。LOGO以绿色为主色调,模样有点像牛头,又仿佛一个正在做拉面的动作,不过,相较而言,还是沙县小吃的 “吃豆人” 形象更深入人心。

2009年,兰州牛肉拉面的商标授权工作全面展开,一年后,国家商标局正式通过兰州牛肉拉面的注册申请,中国烹饪协会也将兰州市命名为 “中国牛肉面之乡”。

搞定商标后,紧接着就是第二步 —— 走向全国。

2012年,兰州本土拉面开启向全国扩张的征程。

2014年10月,东方宫中国兰州拉面进驻厦门;2015年1月,安博尔兰州牛肉面进驻武汉

东方宫中国兰州拉面

安博尔兰州牛肉面

看似进展顺利,实则困难重重,一来没有先发优势,二来品牌缺乏差异化。

走进任意一家兰州拉面馆,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菜单大同小异,桌椅板凳毫无特色,味道也相差无几,至于牛肉,更是少得可怜,都一个样。

哪怕把两碗面摆在眼前,也很难分清哪个是正宗兰州出品。目前市面上8成以上的兰州拉面依旧是青海化隆人经营。

资本入局,利弊交织

暂且不论经营者来自何方,不可否认的是,兰州拉面如今确实陷入困境。

这么多年过去,它仿佛在原地踏步,在瞬息万变的餐饮市场中,原地不动无异于倒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吐槽兰州拉面,牛肉分量永远是众矢之的,不管物价如何涨跌,一碗拉面上永远飘着那两三片薄薄的牛肉,精致过头。

牛肉盖饭也好不到哪儿去,与其说是牛肉盖饭,不如说是酱拌饭

如今15元的价位,市场上美食选择众多,相较之下,兰州拉面的性价比实在不高。

牛肉盖饭

然而,资本却从中嗅出不一样的味道,好似看到当年马贵福发现的商机那般兴奋。

2022年,资本纷纷将目光投向原本平平无奇的兰州拉面行业,‭多个品牌成功融资。

4月份,陈香贵兰州牛肉面率先完成天使轮融资,估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6月,开店仅两年的马记永兰州拉面估值同样超过10亿,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跟投。

此外,像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等面食品牌也相继获得资本青睐。

难道资本爱上吃面条了?当然不是,实则是因为面条背后蕴藏着更大的盈利潜力。

相较于沙县小吃和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的制作流程更易于标准化,这可是餐饮连锁化的根基。想当年,沙县小吃试图上市,最终却折戟沉沙,卡在连锁化环节。

而且,拉面的利润颇为可观,据业内人士统计,一碗兰州牛肉拉面成本仅5元,若以每碗15元售卖,单碗毛利高达200%。

2020年中国餐饮连锁率仅1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连锁率在50%左右,这背后无疑是一盘极具潜力的大生意。

资本入局后,兰州拉面发生诸多变化。

一方面,菜单愈发花哨,价格水涨船高。

许多新式拉面品牌人均消费飙升至40元以上,主食搭配烧烤、凉菜、甜点,菜单丰富程度堪比酒店,单价也跟着蹭蹭上涨,一小碟凉拌黄瓜、木耳等素菜都要价10元以上,更别提酱大骨、烧烤等荤菜。

甚至在一些店里,主要盈利菜品已非拉面,而是烧烤。

面食本就重在饱腹,单价偏低,烧烤却凭借诱人的口味、丰富的油脂和辣椒,不断刺激着味蕾,拉高客单价与利润。

另一方面,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愈发凸显。

前段时间有个探店视频引发热议,一位主播在一家兰州拉面花98元点了一碗 “牛大碗”,端上来一个脸盆大小的碗,里头装着兰州牛肉拉面。

网友总结得颇为精妙:“汤够10个人喝,面不够2个人吃,两口就吃完了,老板含泪赚80元。”

从一成不变到步子迈得过大,兰州拉面如今可谓毁誉参半。

它最初的爆火源于物美价廉,倘若资本摒弃这一核心竞争力,转而采用各种消费套路吸引眼球,虽能制造一时噱头,却不利于长远发展。

当这些所谓高端拉面品牌疯狂 “收割” 一轮资金后又仓促离场,留给市场的只有一片狼藉,以及被反复抹黑的兰州拉面这块金字招牌,那些靠传统手艺经营的兰州拉面夫妻店,生存愈发艰难

最后,不妨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吃过兰州拉面了?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