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0 02:18
今天翻看母亲家的老相册,翻到了我的祖父的照片,也是祖父留在世上仅有的两张照片。
我的祖父叫陈广智,字明远,名字取自“仁义礼智信”。祖父兄弟五人,排行老四,故取“智”字为名。
祖父生于1910年,出生在吉林省长岭县永久公社桑家窝棚大队高柳印子屯(现长岭县永久镇高柳印子村),后来我们搬家到了吉林省怀德县双城堡公社朝阳大队(现公主岭市双城堡镇朝阳村),1975年去世,享年65岁!
祖父一生娶妻三人。第一房姜氏,24岁因病离世,第二房刘氏,也是24岁时因病离世。祖父和她们都各自生育了一个孩子,但因当时生育条件有限和生活条件艰苦等,都没有占下。
我的祖母是第三房,鉴于祖父的前两房妻子,都是24岁离世的,祖母对24岁就有些忌畏了,到了24岁时,就有点胆突突的,都不敢说自己24岁了。
祖父比祖母年长10岁。1942年祖父和祖母结的婚,1944年祖母24岁时,生下了我的父亲,以后陆续生下了我的大姑,二叔,三叔,二姑,老姑,老叔等姊妹七人。
祖父和祖母可能是修来的福分,天公作美,子女成群,陈氏家族变得兴旺,后继有人了。
图片选自网络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开始生活在吉林省长岭县永久公社桑家窝棚大队高柳印子屯(现长岭县永久镇高柳印子村),因为祖父在吉林省怀德县双城堡公社(现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医院上班,50年代中后期,祖父带领着家人及几个孩子,搬家到了双城堡公社(双城堡镇)北街住。
60年代初期,祖父被下放到怀德县双城堡公社朝阳大队(现公主岭市双城堡镇朝阳村)卫生所,这样,祖父又举家搬到了朝阳大队(现双城堡镇朝阳村)一队。
由于陈家和张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是世交,父亲和母亲是双方老人在父亲5岁,母亲7岁时,就订下的娃娃亲。
1962年12月,父亲和母亲到了结婚的年龄,祖父就来到黑龙江省安达县万宝山公社建兴大队(现大庆市龙凤区龙凤镇建兴村),来接我的母亲回吉林跟父亲成亲,当时就给了母亲300块钱,让母亲买点结婚用的东西,父亲和母亲于1962年12月22日结婚,可见当时都不太富裕,生活上的贫瘠。
图片选自网络
祖父举家搬到朝阳大队(朝阳村)后,当时家里没有房子住,先后住过屯邻的杨忠家,李淑青家,又搬到二队的杜安国家住了半年,后来我的一个本家大伯父陈宝昌,盖了三间房子,就让祖父和家人们搬了过去。
在大伯父陈宝昌家住的是一间半,直到1967年,母亲都有了我的妹妹,祖父和祖母领着家人们盖了三间土房,才结束我们动荡漂泊,身无住所,寄人篱下的日子,有了我们家自己的住处。
图片选自网络
60年代中期,由于祖父多年体弱多病,加上有哮喘的毛病,身体不是很好,53岁时就提前退休了,享受晚年生活。
我记事儿时起,祖父就不怎么管事儿,家里的大事小情,礼尚往来,吃喝拉撒等,都是祖母张罗,家里家外的农活也都是父亲母亲,叔叔婶婶们和姑姑们,她们来做。
祖父没事儿就在土炕上一坐,就是看看书,摆摆纸牌等,自闲自乐,悠哉快活。
图片选自网络
祖父是自学成才。祖父是一名老中医,继承和传承了古代医学上的精华,在配药用药上,精准给力,恰到好处,事半功倍。无论多难的病症,祖父给配上几副药,就能见到疗效。医术精堪,远近闻名,是有名的“老大夫”,“六老爷子”(祖父家族排行第六)。
祖父博古通今。由于看了大量的古书籍,历代历朝的历史,演变,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对历史的影响等,有声有色,娓娓道来。我们小时候儿,就喜欢围坐在祖父身边,听他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地讲解,百听不厌。
图片选自网络
祖父对周易颇有研究。可能是受我的曾祖父的影响,因为我的曾祖父陈景荣,在周易上有很深的造诣,丈量打地亩,十分了得,闻名百里,不知为过。在出版的《张作霖传》一书中,都有过关于曾祖父打地亩的历史的记载。祖父继承了我的曾祖父的文化遗产,在婚丧嫁娶择日,生男生女推算,命运推理等等,为人解惑,也十分精准了得!
屯邻有不解的事儿,都找祖父来爻上一挂,预测一下,祖父尤其是婚配上,祖父说两人合婚能成,就成,说两人不合婚,肯定成不了,准的很。
图片选自网络
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中,正在上高中的大姑妈,学校组织出去串联,当时因为通讯不是便利,出去半月有余,也没有音信。
祖母很是惦记着急,就让祖父给算上一挂,祖父六爻挂一断,就说你等着吧,孩子没什么事儿,明后天会有消息,人不回来也能见到照片,可不,过了两天,收到大姑妈的一封来信,报了个平安,外加一张照片,真是神了。
图片选自网络
祖父算盘打的十分精熟。我的本家大伯父陈宝昌是生产队的会计,每到年终,就抱着一些账本来我家,求祖父帮忙算算一年的收支情况。
两个人把饭桌摆在炕上,两支笔,两个算盘,一个唱数,算盘珠劈了啪啦,加上二人的唱数声,像一首好听的音乐。笔走珠飞,唱数停止,算珠停止,俩人一对数,分毫不差,令人惊讶和佩服。
祖父酷爱读书。家里的历史书籍,中医药书,周易卦书等,被祖父翻阅的都有些破旧了,这些书籍都是清代绝版的线装版本,市面少见,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
祖父激励后人。受祖父的熏陶,我的父亲在音体美,文学上等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周易上也颇有研究,多年以后,我们几个孩子,也让父亲爻上一挂,预测一下未来的命运和财运等。我的大姑妈从事了医学事业,在文学诗词上有所见长,出口成章,提笔成诗。我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后来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和造诣,是大庆市著名的双栖诗人。
我们可谓是“周易世家”,“书香门第”了,人们都说祖父是“乡绅”,“开明人士”,不知为过!
图片选自网络
我记事儿时起,祖父的身体不太好,体弱多病。听说年轻时,祖父被胡子误抓过,被捆绑双手跟着马跑了20多里路,累的上气不接下气,都吐了白沫儿,从那以后就做下了哮喘的毛病。
祖父身体一直不好,在那贫瘠的年代,每天冲个鸡蛋水喝,用来补补身体,都是莫大的奢侈!
图片选自网络
父亲上班后,粮本上的每个月供应有5斤白面,2斤大米,0.5斤豆油,都给祖父做小灶儿吃了。
过去在农村,我们家仓房上挂着个小筐儿,存放了几根油条,麻花等果子,是祖父的专用细粮,由于放的时间长了,就都长毛了,我们有时眼巴巴的看着,都是吃不上,得留着给祖父吃小灶儿用。
图片选自网络
2006年,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我和家族的人,回去给我的高祖父陈玉及高祖母,曾祖父陈景荣及曾祖母,祖父陈广智及祖母等祭奠立碑,追思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当时我写下了《七律 祭祖》一首诗:
适时拜祭心悲痛,拭泪襟湿似洗裳。
列祖流年多磨难,子孙岁月保安康。
天堂有路抒鹏展,地府无门阻迫翔。
三尺青碑尘愿尽,诗文祭奠悼亲亡。
图片选自网络
后来陆续的几年里,我们的孩子上大学,结婚等,我们哥几个都回吉林老家,再去祭奠祖先,看望老家的亲人,同学,村邻等,我还写过《七绝 省亲》一首诗:
省亲祭祖一路尘,久违乡音追梦人。
再展鹏程回旧里,人生难忘故乡魂。
我们自从1978年搬家到大庆后,到2006年回老家祭祖立碑,时隔28年,重回久违的家乡,见到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儿,小时侯的同学,回忆难忘的童年,感叹时光飞逝不在,“乡音未改鬓毛衰”,就在那时,我写下了一首《乡音的呼唤》,也是我的代表作:
我多想拾起
童年记忆的碎片
哪怕是一点一滴儿
来书写已经
绽放的岁月的笑脸
我多想再喝上
一杯小烧儿
醉了 就睡在乡亲的热炕头儿
让我在梦中再一次聆听
乡音的呼唤
祖父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体弱多病的一生,是自学成才,在各方面都有所成就,爱学专研的一生。
祖父传承了“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家风,永远是我们后辈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陈德平,笔名:老歪、都市老人。头条号:明月明镜台。男,1965年出生,吉林省公主岭市(原怀德县)人,汉族,大学文化,经济师。
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著有诗词集《塞北草》《北方情》,散文随笔集《家庭记忆》。大量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录有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