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大全网

从茶叶选购到品饮享受:买茶喝茶的全方位攻略

发表时间: 2024-03-02 14:21

从茶叶选购到品饮享受:买茶喝茶的全方位攻略


笔者曾经在茶叶产地经历过几年,对中国茶叶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或多或少也有一点点了解,也能品味出中国茶叶的真实价值是多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茶叶市场,除了茶叶品质的传统制茶技艺没有什么提高之外,茶叶的名字、茶叶的历史、茶叶的包装、茶叶的价格等,茶商都能不断创造出高新水平。面对你所见到的各种各样茗品名茶、千奇百怪包装的红茶绿茶普洱茶,几十元到几万元的售价,你一定会想,喝茶,应该买多少钱一斤的?

关于茶叶的一些事,大致可以按以下这样几点描述一番:一、中国名茶品牌;二、中国茶叶历史;三、红茶、绿茶、压制茶;四、成品茶的成本。

一、中国名茶品牌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21世纪年的春天,中国的茶叶商人除了创造过福建岩茶48万元人民币一斤的天价还有过几百万一斤茗茶的惊天价。如果今天你从从网上百度和各种媒体查到,中国红茶始于福建的正山小种、绿茶始于3000年以前的巴蜀蒙顶、云南普洱茶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等等的全国各地的历史悠久的千年茶叶产地历史等等的一些所谓中国名茶,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不管红茶、绿茶,从产地历史、炒制工艺、香型品味等方面,可能都被一一创新了。以至于你在今天的中国茶叶市场,经常会十分有幸地可以看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斤的天价中国名茶,可以看到十大中国名茶中的中国十大名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具有万年溯源、千年历史的中国名茶,可以看到被炒作包装的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中国名茶。

其实尽管现在茶商的推销所分的种类,比古代人喝的茶叶种类要多出几百种之多,但总的来看,中国名茶评比,能够不受商场、官场、钱权因素干扰评出的名茶,恐怕只有1959年由国家农业部,聘请从民国到新中国茶叶行业的各类专家评出的“中国十大名茶”是货真价实的,因为此次评比,各位参评专家的茶道史学功底深厚,茶叶评比规制正规,评比结果在全国制茶行业中认同度最高,可以说评出的“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这十个茶叶品牌,迄今依然是名副其实的、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的茶叶在没有被茶叶商人炒作之前,全国各地自古流传被精制传承下来红茶绿茶品种,香味形色品质多年稳定,被各地大众公认的、且不为现今国内商家炒作,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历史记录有: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结果:

1、西湖龙井 2、碧螺春 3、信阳毛尖 4、君山银针 5、黄山毛峰

6、武夷岩茶 7、祁门红茶 8、都匀毛尖 9、铁观音 10、六安瓜片

1959年国家农业部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评选结果:

1、西湖龙井 2、洞庭碧螺春 3、黄山毛峰 4、庐山云雾茶 5、六安瓜片

6、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 8、武夷岩茶 9、安溪铁观音 10、祁门红茶

就是这两个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的历史记录,现在也被不少媒体铺天盖地的篡改了,请看以下从“百度百科”摘录的中国十大名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坦洋工夫、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将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因此你今天知道的中国名茶的十大品牌,包括各种自嗨叫卖的名牌金牌,都是把关于茶叶品牌白纸黑字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录,经过百度等媒体进行随意篡改后的信息。这些中国茶商们资本营销的篡改手法,只不过是茶叶商人忽悠你认知的手段而已。


二、中国茶叶历史

关于中国茶叶的历史,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中国茶史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神农本草经》也有记载关于茶叶的知识。因此传说世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人是神农氏。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时,他意外地喝到加了野生茶树的叶子所煮沸的水,觉得神清气爽;另有一说是他尝百草中了毒,但藉嚼茶树叶化解,从此中国人日渐懂得对茶的药用、食用及饮用。

中华民族饮茶的之道是从唐代开元时期开始的,从此,中国的“茶道”开始盛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在公元780年左右,唐代茶学家、号“茶山御史”,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湖北人陆羽,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这是世上第一部茶书。而在此之前,人们对茶的名称不一,陆羽在书里则统一用其中的“茶”字,对于后世确立“茶”为总称是一大关键。到宋代又继承唐代饮茶之风,饮茶习惯在民间日益普及。全国各地许多知名的红茶、绿茶茗品,历朝历代都是作为贡品,年年开春制作后向朝廷供奉。

从上述各种描述中可知,饮茶普及时代起于唐宋朝,盛于元明清至今。但在茶叶的发展历史中,不得不说的是唐代盛名的浮梁茶浮梁茶在许多古诗中曾多次被一些大诗人提及,而“浮梁”这个在唐代盛产“浮梁茶”的地名,到了宋代因又产瓷器,被“景德镇”这个地名遮住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宋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开始产量日益扩大、远销国外开始之前,景德镇所处的江西省浮梁县自唐代起就盛产景德镇浮梁茶叶,而祁门当时曾归属浮梁县。景德镇浮梁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黄山南部,与浙江安徽交界,浮梁绿茶在当年不仅产量大且十分有名。这是因为自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外开始,浮梁茶叶也随着瓷器一起远销国外。虽然景德镇盛产茶叶,制茶品种也有浮梁绿茶、浮梁红茶、只不过因为中国景德镇瓷器的辉煌名声,把景德镇浮梁茶叶的名声给遮住了。使得全国其它产地的茶叶,如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名品绿茶,逐渐名声远扬。

中国茶叶品种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等等,制茶形状有散茶砖茶、饼茶、沱茶等等。绿茶是炒制茶,青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砖茶属于蒸压茶。砖茶是用各种毛茶晒青,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块型。在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中,红茶的发展历史最短,据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明朝中期刘基编写的《多能鄙事》一书。红茶发源地点有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说、江浙说等等,而最终形成公认形味色香红茶品种的,可以说就是在清代开始大批量远销国内外的祁门红茶。因为祁红在二百多年前就被称为世界四大红茶之一了。

而世界四大红茶中的其它三种红茶的茶树种植地,印度、孟加拉、锡兰的制作红茶的茶树品种,都是从中国各红茶产地的茶树园中,被一些英国人采种移植过去的。其实,安徽祁门红茶的源头是江西景德镇的绿茶,历史上祁门曾划归景德镇管辖。今天你看到的祁门红茶的精细制作工艺,就是从浮梁绿茶的制茶工艺中演变而来的,以至于这些地区出产精细红茶、绿茶的品相十分相近。不过,随着浮梁绿茶的消隐,浮梁红茶却被毗邻景德镇的祁门红茶不断再创新的精制工艺而发扬光大,200多年以来一种远销英国和欧洲地区,被誉为世界四大红茶。这四大红茶有:中国安徽祁门县的祁门红茶(Keemun)简称祁红、印度的大吉岭红茶 (Darjeel)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斯里兰卡锡兰高地红茶乌沃茶(Uva));印度西南阿萨姆喜马拉雅山麓的阿萨姆溪谷一带的阿萨姆红茶(Assam)。

中国制茶技术在宋朝发展不多,茶叶茗品也不多。随着明朝从皇宫到百姓饮茶习惯和制茶工艺的不断改进,全国出产的茶叶茗品的名称也日见繁多。明代《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在明清时期,茶叶的制茶工艺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各种绿茶、青茶、黑茶、红茶、花茶等品种相继出现和扩大。清朝时,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除了绿茶,红茶制作工艺也被从安徽、江西、福建传播到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省。

不仅如此,从唐朝开始,人们的饮茶的习惯,无论皇宫贵族的饮茶之道,还是百姓的大腕泡茶,都被不断创制的各种法则更新;再到从瓷质、陶制、玻璃、金属等各种茶具、茶器种类器型的创新制作,全部都被传播到.汉、藏、蒙等各中华各民族的日常饮食生活中,甚至逐渐成为了一种饮食习惯。而砖茶自唐代太和年间起,就已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逐渐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并成为生活日常饮品。

关于茶叶的泡制饮用,唐及五代时期的饮茶方式都以煎茶法为主,宋元时期以点茶法为主。泡茶法虽然在唐代时已经出现,直到明朝的使用瓷壶、铜壶和后来出现的紫砂壶后,壶泡法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取代原来茶道的煎茶法和点茶法成为主流沿袭至今。

泡茶法是将茶放在茶壶或茶杯之中,以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的便捷方法。古代茶书记载的泡茶法,有着一套完整的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品茶等。壶泡法饮茶是先将茶置于茶壶中冲泡,然后再分到茶杯中饮用。今日流行于福建、两广、台湾等地区的“功夫茶”,就是在明清的壶泡法基础上创新发展的。

到了今天,中国茶叶从种植、制茶、泡茶、品茶,在经历了元明清至今,尤其是茶具器具、茶道规则、饮茶场所等等方面,可以说繁琐规制被大大创新发扬到了极致,令人目不暇接。

其实,在明代中国茶业与饮茶方式的发展历史上,就有过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在皇家贵族中奢华茶器盛行、繁琐茶道泛滥的风气,下令进行茶制改革,去奢靡之风、开从简清饮之风。由此之事,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就改传统饮茶的烦琐程序,还著有《茶谱》一书,书中对茶品、茶器、饮茶方式等茶事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提出反对茶器使用的豪华摆设和雕镂藻饰,追求饮茶品味茶叶“自然本性”和“真味”的饮茶之道。


三、红茶、绿茶、压制茶

中国茶叶品种尽管被叫作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花茶、黄茶、白茶等等名称,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

按制茶工艺分为两大类:绿茶(以炒青制茶工艺为主)和红茶(以发酵制茶工艺为主)两大类;

按制茶型式分为散茶(没有压制成型)和压制茶两大类。

还有其它按照制茶工艺方法做出的各种分类,如片、条、尖,乌龙、白毫等等。估计目前随着商家的不断炒作,绿茶和红茶这两大类茶叶,已被分为几十个种类、几百种规格,成千上万种品牌名称和规格了。

(1)红茶

红茶是散茶类的发酵类茶叶,其毛茶也可以是饼茶的制作原茶。红茶在初制发酵时称为“青茶”、“乌茶”、“黑茶”等等。

红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切段、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制成的茶。

在人们的认知中,可能就是除绿茶之外的茶叶就是红茶了。实际上,红茶属于采用发酵制作工艺的茶叶,而发酵茶还分为半发酵茶(如乌龙茶等)和全发酵茶(如祁红、滇红等)。红茶的得名,其实是茶叶冲泡后的茶汤色呈红色而得名。除此之外,因为红茶特有的切段全发酵制作工艺,才使得红茶的醇香甘甜和清澈红金色独具特色。


无论红茶绿茶,都有着各自品种类别不同标准的等级划分。茶叶标准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茶叶采摘的季节、产地,叶芽的质地、外形品相,花色形制、制茶工艺水平等诸多品质确定的。茶叶不仅分为毛茶(初制没分级的茶叶)、精茶(初制后精拣分级的茶叶)等等类别,还分为正茶、副茶、脚茶(即碎茶、片茶、末茶)等等,等等,十分复杂。祁红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为适应世界贸易需要,1956年由国家外贸部主持制定了祁门红茶的等级规格标准,并由此规范了各类中国茶叶的等级标准。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商业经济杠杆的能量不断壮大,许多关于茶叶的新国标被不断被制定出来,茶叶的种类也被划分成多种多样的品类,其原因应该是你懂的。

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38.2-2008《红茶》的规定,祁红划规为工夫茶类。工夫茶分为礼茶、特级(分为毫芽A、毫芽B)、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共九个级别花色。碎茶分为高档一号、二号,中档一号、二号、三号,低档一号、二号,共七个花色。片茶分为中档一号、二号,低档一号、二号,共三个花色。还有不分号的中档茶,低档茶又分为一号、二号、三号,共三个花色。尽管茶叶都有国家标准的划分,但检测的方式主要是以主观评价为主,理化指标检验为辅。

祁红的闻名,是因为祁红制茶的青叶,按传统要求是在谷雨季节中采摘的大青叶为最佳品质。在这个季节之后再采摘的茶青叶,茶叶中一些需要发酵的品质成分,以及对发酵后茶香口感的影响都十分巨大。现在许多祁门红茶制茶用的青叶,都不是用谷雨季节采摘的青叶制作的,因而虽然同样经过萎凋、切段、揉捻、发酵等十多道工艺,但制茶原料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茶叶发酵品质的好坏。

更何况,有的红茶不但把切段这道工艺省略,而且还是用夏茶、秋茶大叶捻揉、发酵,这种工艺能制出发酵透彻,溢出祁红特有的色香味吗?这种茶只能称之为红茶,而不是传统的祁门红茶。传统的祁红毛茶制成后,还要进行精制。现在基本上都是机器制茶,而精制茶分级工艺比较繁杂,机器制茶后需要分清长短、粗细、轻重,剔除杂质等,就会有有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等等十多道工艺。红茶的精制比绿茶费工夫,因而精制后的红茶被归为“工夫茶”类。这和福建人喝乌龙茶时进行茶道技艺“功夫”二字的意思有点相近。但制“工夫茶”是指全发酵红茶制品的一种产品类型,而喝“功夫茶”是指需要泡茶喝茶的茶道“功夫”。

因此,现在对饮茶的人来说,品茗各种红茶也就是一种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选择,喝茶之人只要在接受力所能及的价格条件下,选择你喜欢的茶叶类型、品牌、口味就可以了、

例如,想喝红茶,你面对的中国红茶品种有:祁红、滇红、霍红、苏红、越红、湖红、川红、英红、昭平红等等,这么多品种你可以选祁红,也可选滇红或其它红茶;在选定品种后,根据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再选择品牌、等级;最后就选择自己喜爱的口味了。

比如滇红茶,几十年前滇红的品牌不是很多,一个品牌的味道、制形都很正宗,而现在则不是这样,味道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制茶工艺都不是红茶的传统制作方法,比如要求采摘春茶大叶进行萎凋、切段、揉捻、发酵工艺,可能只有萎凋、发酵了。同样即使使用夏秋大叶切段成小段青叶后,再进行揉捻、发酵的制红茶工艺过程后,制成的红茶品味也已不能称之为传统的滇红了,也就是说你现在买到的滇红茶,可能就是一种大青叶的全发酵茶,也就是全发酵型的云南大叶红茶,或者是普洱茶的散茶,而不是用正宗传统工艺制作的滇红茶。那些由机器制成的茶和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茶,在口感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因此,不论喝哪种茶,喝茶你只要饮用一种经常品味、熟悉喜爱的味道就是茗品香茶。

(2)绿茶

绿茶一般都指散茶类的炒青茶,但其毛茶也可以是砖茶、沱茶的制作原茶。目前,随着茶叶的商业炒作,绿茶中所谓的好茶如“雨水茶”、“明前茶”不断进入人们的眼帘。为了赚取大众眼球,谋取更多利润,茶商把传统的采茶时节都给提前了。所谓的“雨水茶”、“明前茶”在泡茶时,茶叶的沁爽清香的味道不仅淡薄,而且青叶中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茶黄素、叶绿素等品质成分,因新叶生长周期短没有完全生成,因此喝到的“雨水茶”、“明前茶”这类初春采摘青叶制成的茶,不能在茶道品茗,仅是作尝鲜而已。那么,茶叶是否越嫩越早采摘就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最好的绿茶,应该是在春季的谷雨时节前后三天内采摘的“谷雨茶”为最佳品茗。

为什么说“谷雨茶”是最好的绿茶呢?这是因为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在春天谷雨前都处于生长灌浆的阶段,谷雨茶”的生长周期长,青叶中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茶黄素、叶绿素等品质成分,在谷雨季节时正好处在丰满期,而之后青叶中有些品质就会逐渐减少,因而此时采摘的茶青叶品质为最佳。

同时,在春天谷雨时节中生长的植物,在过了谷雨这一天后,枝梗中的芯茎就开始木质化生长,而在谷雨前后三天采摘的茶叶,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枝梗中的芯茎不仅没有木质化,而且在色泽、品质方面还都与叶子的质地相同,咀嚼起来不仅口感脆嫩无渣,而且茶叶的清香味浓郁,青叶叶绿素的达到最高值,使得青叶的翠绿色可保持到炒制成茶。过完这三天后的青叶随着木质化的生成,这种口感也就没了。这和北方春天食用的香椿芽,南方春天食用的春笋,如果在谷雨后期再采摘食用时,口感就会有咀嚼中有木渣渣的感觉。

采摘茶叶十分讲究季节和采摘环境,采茶的黄金季节在一些古老的茶叶产地对采茶季节有着“清明早,立夏迟,谷雨前后最适时”;“清明茶叶刚刚好,谷雨茶叶是个宝,立夏过后茶粗老”等谚语。即使对谷雨节气来临时的采茶最佳时间,也有“前三天是宝,后三天属草”的茶谚,这个宝是指在谷雨时节的夜露清晨黄金季节时段采摘的青叶为最优品质,而在早上太阳升起后,采集日晒较长的青叶品质就不及夜露清晨中采摘的青叶品质好。所以在这些茶叶产地的茶农,把在谷雨黄金季节采摘制成的炒青茶,统称为“谷雨尖”茶。

谷雨季节后,如果你去深山里茶农的家里买茶农自己手工制作的炒青,女主人会从瓷罐或陶罐里拿出最近炒好茶叶请你品茶,并会说这是谷雨尖、这是我家男人炒的茶。为什么这么说呢?男人用手工炒制茶叶时,其反复揉捻翻炒青叶的力量一般都比女人大,可以很好地把握捻揉炒制过程中的火候温度,因而说男人制作的茶味道好。

炒茶技艺好的炒茶人,能够准确把手工捻揉青叶挤出的液汁与铁锅炙热温度交融出的茶叶香味,恰到好处地保留在茶叶上,而这种茶香味道的品质正是机器制茶技术与手工制茶技术最大的区别。同时,经手艺高超茶人反复多遍捻揉炒好出锅的圆炒青绿茶,不仅炒出的茶形色香味俱佳,而且还可立即让你冲泡品茗。而机制茶叶在捻揉后,都需要进行一个烘干的工序。因此,机器制成的茶和传统手工制作的茶,在口感上有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当炒茶人的炒青技艺高超时,品茗比对一下,茶香味道的感觉会十分明显。

在茶叶中,谷雨茶这类炒青茶,传统的制茶工艺都是以追求形制的色香味为主。如谷雨茶除了追求生长丰满叶质淳厚的嫩芽品质外,还讲究采用一芽一嫩叶的炒制或一芽两嫩叶炒制的制茶工艺及茶品的名称、茶叶的名字等等。如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而一芽两嫩叶的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等;按成品茶外形,又分为长炒青绿茶、圆炒青绿茶、扁炒青绿茶和卷曲炒青绿茶等;还有按地名、形状出名的茶叶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等等。

绿茶中只有“谷雨茶”泡制在大茶碗里时,犹如见到一碗类似翠绿叶芽淡绿色清汤的感觉,喝起来鲜叶沁爽清香的味道令人回味,咀嚼一个冲泡涨大的绿叶枝芽也是感觉十分可口。即使再泡几道茶水,依然还能保持翠绿叶芽淡绿色茶色形色味香的绿叶清汤。而用“雨水”、“明前”时节里采摘的青叶制茶,因其梗叶太嫩,炒茶时根本不能按正常茶叶的反复揉捻工艺炒青,只能是为了保证外形炒熟而已。因此在冲泡后,茶叶沁爽清香的味道淡薄,不说品茗,仅仅是为尝鲜而已。更多的是今天的茶商们为拉长售茶季节,编造的资本促销的一种洗脑式的销售传播而已。

今天在许多我国东南产茶地区喝茶的老茶客,已开始喜欢喝云南的古树茶了,其中一个原因是除了喝本地的谷雨茶或初夏新茶还能感觉到一些醇厚香味外,其它茶已经喝的感觉是越来越缺少过去的醇厚香味了。

炒制后的绿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茶那种浓郁清香、形色怡人的翠绿茶汤印象,也会渐渐消逝。绿茶形色味香的保质期是非常短的。

品味泡制绿茶的最佳时间是在绿茶炒制出来的一个月内。即使“谷雨茶”炒青在大茶碗中泡出翠绿叶芽淡绿色清汤的形色味香,在使用恒温恒湿真空包装的条件下,最多可保持2个月。在这个恒温恒湿真空包装的2个月的保质期后,茶叶品质会逐渐醇化,叶绿素色泽会由翠绿色转化为茶黄色,茶香味也会随着时间的渐长,由鲜叶的沁爽清香变为浓郁的炒茶青香。因此说,真正能品味当年春茶的时间窗口期,也就在2个月以内。过了这个炒茶时间段后放置时间较久的茶,即使泡制再精致,也是无法回味到春茶那种翠绿茶汤的鲜叶沁爽清香味道!见到的只有我们熟悉的、放置很长时间(或说多年存放的)绿茶茶叶,泡制出是那种常见的浓淡交融的淡茶黄色的茶汤,或者褐茶黄色的茶汤了。

(3)压制茶

压制茶是一种将半加工或加工好的毛茶,通过直接压制定型,或者高温蒸汽压制定型的饮用茶品。压制茶可以是直接蒸压成型的,如砖茶、沱茶,也有半发酵后蒸压成型,如砖茶,或全发酵后直接压制成型的,如饼茶。

压制茶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在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制茶工序:“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就一种手拍压成形的唐代茶饼。到宋代北宋年间,做成小饼状的龙凤团茶已十分盛行。到了后期,其它形如大饼、方砖、球形的茶品也不断被新的制茶技术创新出来。在压制茶中,砖茶的历史最长,沱茶最短。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少数民族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康砖茶等几类。所有的砖茶都是蒸压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是用机械压制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击打成型。

沱茶是中国名茶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始制于云南大理下关地区,1902年创制,1917年开始定型批量销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云南沱茶是以一、二级滇青茶的原料蒸压成形。外径一般为8厘米,高4.5厘米,其造型如小碗倒扣状,滇人因此称为"坨",取名"坨茶",后因与沱江水相关,就逐渐被称,为“沱茶”了。云南下关沱茶基本上保持了绿茶炒青的色味香形。曾一直是过去西藏贵族阶层喜爱的茶饮品,在国际市场也是畅销品,是多年屡获"世界食品金冠奖"、国家银质奖的全国名茶产品。

饼茶最为人们熟知的代表茶品是云南普洱茶,其实大大小小压紧型饼茶的其它品种也有很多,只不过各地有许多很好的小饼茶不太为众所知而已

普洱茶不仅有压紧成型的饼茶,也有散茶。并且普洱饼茶因制作工艺不同,还分为普洱熟茶饼和普洱生茶饼。普洱生茶饼是采用普洱茶产地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制茶工艺制成的紧压茶。普洱熟茶是同样采用普洱茶产地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发酵、熟化、蒸压工艺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因此,市场上出售的许多云南红茶,尤其是那些大叶类红茶,其实就是普洱熟茶家族中的一种。

在中华民族中,因蒙、藏等民族主食肉、奶食品,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而在蒙、藏民族中有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自唐代开始,饮茶开始,不仅成为我国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出口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物资。而砖茶、饼茶、沱茶等各种压制茶的制作方法,主要是为了边远地区的运输和保存和跨国物资贸易的便利。

因此,蒙藏民族最早都是用茶砖泡制奶茶的。据说后来普洱茶制成现在这种圆饼形状及圆厚尺寸的历史原因,是因为藏族人日常喝的茶有酥油茶、奶茶、盐茶、清茶等几种,使用的茶汤锅、茶汤罐、酥油桶等泡制茶汤的这些传统茶具的底部都是圆形的,可以正好放置在底部便于反复多遍冲泡奶茶。所以在过去的西藏,普洱圆饼茶大都是一般阶层每日必须喝的奶茶配料,而茶叶品质较高的沱茶则一直是过去西藏贵族阶层喜爱的茶品,而沱茶形状和8厘米外径、4.5厘米高度,恰好是依据过去西藏贵族阶层使用泡制奶茶的各种银质茶壶、瓷质茶壶的底部尺寸定制的。相对于蒙族流动迁徙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蒙族泡制奶茶使用的一直都是以砖茶为主。


四、成品茶的成本

面对茶叶市场炒到几十万元一斤的天价岩茶,那么一般品质较好的精制茶叶,应该是多少钱一斤呢?

当一包茶叶买到手里时,这包茶叶不但经历了种植、养护、采摘、收茶、制茶这五个生产成本消耗累积过程,可能还经历了储藏、精制、包装、运输、销售的其它五个营销成本消耗累积过程,这些两大成本累积到一起就是我们手里拿到的那一包茶叶的价钱。对于低等级、一般品质茶叶生产厂家的直销而言,销售成本可以降至最低或忽略不计;而对于高等级优级品质的茶叶生产厂商而言,销售成本可能远远大于生产成本,两块成本累积到一起,一包茶叶的总计生产和销售成本,会让你觉得有点贵,虽然有点贵,但茶叶的总体品质都是优级的上品,能够让你细细品饮一番,也是值了。

先看一下有关茶叶的这些成本过程:1种植、2养护、3采茶、4收茶、5制茶,6储藏、7精制、8包装、9运输、10销售。

1、种植是茶叶产地和茶叶品质的最基本成本,产地不一样,种植生长环境就有着天壤之别,产出茶叶的质地品味也不同一般,这种天赐自然环境成本是可以分出高低价值的。在新茶上市的谷雨季节,制茶的青叶收购商能够十分准确地分辨出茶叶的生长的地域和品种,同一地区的青叶从上山和山下、种植和原生的青叶收购价格,有着从20元到150元一斤的不同收购价,如果采摘青叶的品相符合制作茗茶的要求,价格还要更高。(一般青叶制成茶叶是4.5斤左右出一斤,大叶茶制红茶每4斤青叶可制一斤茶叶4X(2.+3.)=8元,机器炒制4斤青叶为一斤茶叶的费用平均为2元)

2、养护是每年茶树茶园的养护管理费用,人员工资、生产资料和天灾损失等养护茶树的投入多少,也是可以计算出的成本。

3、采茶是现在茶叶成本较高的一个方面,按采摘标准、工时范围,采摘质量与数量等等要求的不同,每个采茶工的工资也尽不同。一般采茶工的采摘水平:绿茶、红茶青叶,以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通常一人一天7个小时可采15斤左右;大叶茶像乌龙茶通常一人一天7个小时可采50斤左右。而采茶工一天的工资,根据茶叶产地、茶叶市场需求、用工资源环境,可以有300元一天的,也能有50元、60元一天的。

4、收茶是种植茶叶的茶农把采摘下的茶叶交给茶厂或茶叶收购商的过程。如果是茶厂自己采摘、自己收茶、制茶这个茶叶的成本价格是可控的,而对于只种青叶,不制茶叶的茶农采茶后卖茶的成本价是收茶商依据市场环境确定的。

5、制茶是茶叶流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制茶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价格,因此制出茶叶的价格与制茶水平及制茶条件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其中机器制茶和手工制茶,按标准等级制茶和按传统工艺制茶,大批量制茶和小批量制茶等等需求的价格也不尽相同。最终的茶叶成本价格,都是市场和顾客依据茶叶品质确定的。

6、储藏是茶叶初制好后十分关键的一环,对制好的各类绿茶、红茶毛茶,有的可直接销售饮用,有的需要再深加工一次或再精制后才能出售。因此,在某些茶叶的大市场环境中,毛茶的储藏质量十分重要,一般品质的毛茶基本要求是低温干燥、空气清洁;高品质的毛茶储藏常常要求保持在一定标准的恒温恒湿环境中。

7、精制是指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等工序加工得到的产品就叫精制茶。

精制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拣剔分级,在同品质的毛茶中,将外观品相好看,外形大小相近的茶叶挑拣成一个等级类型的茶叶。如果是中国名茶,且外观品相特好,假以不同的包装,如千奇百怪的小罐、瓷罐、锡罐等包装之后,价格也就可能去涨天价了。

通常,一般购买的等级茶叶都属于精制茶,选购这类茶叶在品种、品质、形色香味方面,都应有一定的质量保证。

8、包装是茶叶制品重要的流通环节,但包装也是茶叶销售的主要成本组成。有些过度包装的茶叶,其茶叶价值有的可能还不及包装的一半。因此,对一种茶叶品质与价格的价值评价,不要看包装,而是品茶叶。

9、运输是茶叶销售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成本支出。精制茶的等级不同,运输工具条件的成本也不同。

10、销售是茶叶流通中成本最不易计算的。直销、代销,网上、线下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厂家直销的促销的等级精制茶,也会买到物美价实的茶叶。

在上述这些茶叶成本中,有些茶叶的制作成本可能会因产地、树种、采摘时节,制茶工艺等成本因素会很高。但也有的茶叶可以是用很低的成本制成,比如一些大叶的绿茶、红茶,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的制成,并不是在采茶的黄金时节制成的,而是在立夏季节之后到冬季这些时间里随时可以制茶。

在夏秋季节,你可以看到茶工采摘下的那些大大小小不同的茶青叶,被制成各种等级的绿茶、红茶、花茶。在冬天的茶厂,你还可能会看到,茶工把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茶园日常养护中,砍下堆积存储的茶树枝上的干黄叶子,全部摘下洗净,按制茶工艺制成你所见到的各种乌龙茶、红茶等等。而在这些这些非采茶黄金季节使用各种青叶、黄叶制成的各种茶叶成本你可以想象到是多少。比如这种大叶茶制成红茶每斤售出成本最低可在18~22元之间,再加上利税4~6元,厂家直销的低档大叶红茶比较合理的每斤售价应在28元/斤左右。

记得有一年,笔者去昆明茶叶市场买茶给自己喝时,昆明喝茶的朋友叮嘱:

不要包装高档好看的,要买按照一般味道喝茶可买50多元左右一斤的;喝味道好点的茶可买100多元左右一斤的;要和新鲜味道品相又好的茶可买200多元左右一斤的。

当然,买高档茶叶,这些价格不包括高档包装茶的费用,不包括中国名茶中礼茶、特级茶的名茶特有产地、品质的各种费用,等因素,以及筛选分级出品相超好,如谷雨季节老师傅手工炒制的旗枪、雀舌等刚出锅一个月内的绿茶,十个这种茶叶就可泡出一杯色香味及品相俱佳、三泡不变色的茗茶。价格在1000元以上也是正常的价格。

以上仅为个人之见,供喝茶买茶的朋友们参考品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