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大全网

探寻习俗起源:贫穷是否塑造了我们认知中的某些传统?

发表时间: 2025-01-22 20:33

探寻习俗起源:贫穷是否塑造了我们认知中的某些传统?

妹妹生孩子那年,我问老妈要不要送几百斤馓子过去。馓子是一种油炸的面食,吃起来很香。

我妈怼了我一句:送那玩意做什么?

我说过去生孩子,娘家人不都是请人炸几百斤馓子,然后第十二天的时候送过去。

我妈笑着说:那是因为过去穷,女人坐月子没东西吃。馓子是油炸的东西,像方便面一样可以干吃,也可以水煮,放两个荷包蛋,就能管一顿饱。现在又不缺吃的,谁还吃这没营养的东西?

那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吃馓子不是习俗,而是因为穷。所以过去我们那里孩子出生,办的不是满月酒,而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孩子出生第十二天,娘家人会带着一堆孩子用的东西,包括几百斤馓子,送过去。到那里开饭之前,客人都是先吃一碗馓子加荷包蛋。

后来,富裕了,孩子出生又是办满月酒了。因为没必要再提前送馓子过去。

小时候过年都会做上一水桶豆腐,过年时候慢慢吃,后来再没有了,我很好奇。

有次,我问老妈,为什么现在过年都不换豆腐了?我妈说,过去是因为没吃的,豆腐平时都舍不得吃,只有到了过年,才拿黄豆去邻居家换一水桶豆腐,然后放上水可以吃很久。我们那里天气寒冷,豆腐不会坏。

过年来客人了,豆腐就可以当做一盘菜招待客人。所以,这又是因为穷造成的。

不过有些习俗还是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有些也在慢慢淡化,比如包饺子这件事。

过年包饺子是我们那的传统习俗,但是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早餐才吃饺子。

我老家在安徽中东部,每次到了除夕晚上,我奶奶都会擀面皮,爸爸和妈妈都会包饺子。然后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会喊孩子们起床吃饺子。是的,早餐才吃饺子,可能一整个冬天就那天早上吃饺子。不东北顿顿饺子,我们对饺子喜欢,但是不是往死里吃。

我们更钟情于包子。小时候过年,到了二十八二十九,那一天从早到晚都在蒸包子,有各种各样的包子,蜜枣的、红枣的、豆沙的、蔬菜的、咸菜的、粉丝的、没馅的包子,就是没有肉的。

一锅锅蒸完,放在竹子编的,一种叫做笆斗的容器里。可以吃到元宵节结束。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客人来的多,有时候米饭不够,就蒸点包子吃。还有就是早餐会吃包子,方便。

不过现在这些习俗也在慢慢淡化,现在也不蒸包子了,饺子也不一定会包了,反正我们在外地就不讲究这些习俗了,年味也慢慢淡化。

记得有一年过年,吃饭的时候,我妹妹突然问为什么不放鞭炮,我妈说,你从18楼下去放鞭炮,再上来吃饭?再说了,你好意思吗?打扫卫生的都是过去村里的邻居,别给人添麻烦了。后来我才发现,小区里没有一家放鞭炮的。

我们那里过去流行放鞭炮,过去农村吃饭,除夕和前三天年,每顿吃饭前都会放一挂鞭炮,元宵节再放一挂送年。而如今,这些习俗也在慢慢淡化。

总之,一切都在进步,一切都在改变。可能是日子越来越好了,每天都像是过年,反而过年就没有那种很特别的感受了。不知道你们那里有什么习俗?可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