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4 20:30
2025年1月23日,星期四,雾转阴,气温:3至16度
这天上午,抽出了一点时间练习了俯卧撑,练习俯卧撑31下。我打算从30个俯卧撑起步,每天练习增加1个,直到增加120个时,再由少到多地练习俯卧撑,就这样循环往复一年,看看效果如何。
鉴于当天没有安排自己进行跑步训练,于是,晚上8点20分,我就利用家中的动感单车进行有氧运动,时长约30分钟。期间,我仍然是一边蹬动感单车,一边听书。所听的书是日本学者铃木祐写的那本书,书名叫:《长寿的习惯》。
这次蹬动感单车听书,我主要收听了《长寿的习惯》的第6章:“睡眠——打造不依赖药物的良好睡眠”的部分内容:即:实现高质量睡眠的第四个等级:“改变睡眠认知”的两个方法:一是身体扫描冥想;二是大脑清空法。其中包括两节内容,即:“方法58 通过身体扫描冥想提高放松效果”和“方法59 大脑清空法”。
为了便于自己践行铃木祐关于
“
改变睡眠认知”的这两个方法,从而改善自己的睡眠状态,下面我根据铃木祐所讲述的内容,结合个人的理解,将这两个方法作如下解读:
一、理解睡眠认知的重要性
睡眠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大脑整理记忆、调节情绪、恢复体力的关键时期。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往往让我们对睡眠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比如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休息环节,或是过分担忧失眠带来的后果,这些观念无形中加剧了睡眠问题。因此,改变对睡眠的认知,是提升睡眠质量的第一步。
二、识别并挑战负面睡眠观念
一是固定化思维。许多人认为每晚必须睡足8小时才算健康,这种一刀切的观念忽略了个体差异。实际上,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关键是找到让自己感觉精力充沛的睡眠时长。
二是恐惧失眠。对失眠的恐惧本身就能导致失眠,形成恶性循环。认识到偶尔的失眠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焦虑,有助于打破这一循环。
三是床的多功能性。将床视为工作、学习或娱乐的场所,会混淆大脑对床与睡眠之间的联系。明确床的唯一功能是睡觉,有助于建立强烈的睡眠信号。
三、身体扫描冥想,实现深度放松
身体扫描冥想是一种源自正念练习的放松技巧,它通过引导个体将注意力逐一集中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促进身心的深度放松。这种练习能够有效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增强自我觉察能力,为良好的睡眠打下心理基础。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是准备阶段。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开始深呼吸,感受气息在鼻腔中的流动,逐渐放松全身。
二是身体感知。从双脚开始,逐渐向上移动注意力,感受脚与床的接触、重量分布、温度等细微感觉。接着是腿部、背部、腹部、双手、手臂、脖子、面部,直至全身。
三是深度放松。在感知每个部位时,如果发现紧张或僵硬,通过深呼吸进一步放松该区域。想象自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所有的放松与宁静。
四是结束与放松。将注意力扩展到全身,进行几次深呼吸,感受整体的放松与和谐,然后缓缓睁开眼睛,保持这份宁静进入睡眠。
五是效果与持续性。持续练习身体扫描冥想,不仅能显著提升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还能增强日常生活的抗压能力。作者铃木祐建议初学者每天练习3-10分钟,逐渐延长至20-45分钟,每周3-6次,直至形成习惯。
四、运用大脑清空法,释放忧虑进梦乡
睡前忧虑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大脑清空法通过书写的方式,将脑海中盘旋的待办事项和担忧转移到纸上,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进睡眠。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是选择时机。睡前30分钟至1小时进行,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大脑“消化”这些信息。
二是列出清单。拿出纸笔(或使用电子设备,但避免蓝光影响),列出所有明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或今天已完成的事项,重点是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
三是具体化。尽量详细描述每项任务,比如“完成财务报告的初稿”而非“工作”。
四是放下负担。写完后,告诉自己今天已经结束,明天会是美好的一天。将清单放在一旁,告诉自己这些事项已被“处理”,无需再反复思考。
五是效果。研究表明,这一简单行为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其效果与某些轻度安眠药相当,且无副作用。
五、持续实践与调整
改变睡眠认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作者铃木祐建议将上述方法纳入日常习惯,持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的睡眠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探索更多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如瑜伽、正念冥想等,不断丰富你的睡眠改善工具箱。
总之,改变睡眠认知,是一个从内而外全面提升睡眠质量的过程。通过识别并挑战负面观念,实践身体扫描冥想和大脑清空法,我们不仅能够改善当前的睡眠状况,还能培养出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睡眠态度,让优质睡眠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