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2 09:45
云梦山
我的老家河南淇县,县城西南有座云梦山,历代志书及碑刻都记载着,这里是智圣鬼谷子仙栖和讲学处。传说历史上的军事家孙膑、庞涓和纵横家苏秦、张仪等名家皆出其门下。如今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为了吸引游客,增添不少新的设施,广告铺天盖地,可谓花样翻新、热闹非凡、如火如荼。我想,除了少数人是来凭吊圣人的,大多数就是观风景、休闲游玩了。
可我登云梦山时,却不是这样热闹,那时的云梦山还是未开发的一片清净之地,属于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地方。千辛万苦来登山者,除了一些学者凭吊圣人外,多是上了年纪的信男信女,有的是拜仙保佑平安的,有的是求神治病的,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也没有听说这里风景有多么好,只知道这里神仙很灵验。而我登云梦山,既不是凭吊古人,也不是拜仙保佑平安,更不是求神治病,却是为了一桩心愿。
我登云梦山的愿望,还得从养大我的姥爷、姥姥去世后说起。我姥姥娘家一位侄子、我管叫舅舅的,是位会看阴阳的风水先生。说我的姥爷、姥姥去世后都成仙了,其中我的姥爷就住在云梦山,还做着生前曾干过的会计管账差事。说得有鼻子有眼,尽管我是唯物主义者,但我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我姥爷一生为家乡人做过不少的善事。于是,我就有了登云梦山的愿望,心想有机会了我一定要上山拜拜我的姥爷。虽有这个想法,但因工作在外和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直到上世纪的一九八四年春夏之交,机会才来了。那是出差从焦作返回,正好沿107国道途经家乡淇县,因带有一部北京212吉普车,机会难得。那次,包括司机我们共四人,我就跟同事们说,淇县是我的老家,县城西南山里有座云梦山,曾是鬼谷子隐身讲学的地方。同时,把我姥爷的神话也告诉了大家。他们一听很神奇,就一口答应了。
在淇县城南的107国道上,我们从云梦山出口的指示牌下道后,沿着一条乡路且边走边打听,很快就进入了爬山的山路。那时上山的道还是砂石路面,虽不是很宽,但过小车还是有余。途中还不时遇有维护的工人,有个别路段正在拓宽和正在硬化。车顺着山势而上,约又开了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山上一块相对平坦的地带,也是路的尽头。我们把车停下后,见不远处有位放羊的老农,就跑过去继续问道。老农指着山沟对面山腰间的一处寺庙,告诉我们说:“从这走下去,过了山沟,那就是云梦山了。”
崖壁石刻
我们按照老农指引的方向,跨过山沟,又走了一段路程就到云梦山的山门。所谓的山门也就是一个山口,台阶两侧还有哗哗的流水声,拾级而上就到了云梦山的寺庙院区。
院区很清静,空气中不时弥漫着缕缕香火的烟气,伴着淡淡的芳香,让人肃然生敬。由于我拜姥爷心切,顾不得细看,就直奔一座供奉着神像的大殿堂(上圣廟),甚至没看清都是什么神,就双手作揖膜拜起来。在我的想象中,姥爷可能就在这些诸神身边或周围。在我膜拜并默默地念叨中,也许是我极度思虑,大脑好像突然产生了一团白雾,眼前神像也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当这突然的瞬间消失后,我的身心顿感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和轻松。这是不是姥爷显灵我不知道,但我的心灵却得到极大地安慰。
这时,我捋了捋混乱的思绪,静下心来,才发现三位同事就在我身后等着。我随即又在一个卖香的摊位上买了一把香,恭恭敬敬地点上,供奉在了大殿前焚香台上,也才觉得了却了一桩心愿、松了一口气,也才心情舒畅地开始欣赏院区内的环境和设施。
院区虽清静但不苍凉,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员流动,看上去多是周边的乡亲;听口音也有来自外地的,其中还有位家人搀扶着的小脚老太太;在庙院一个角落,还看到一位背着行囊、道士模样的云游僧人。看他们各怀心事,有的烧香顶礼膜拜,有的坐在大院的石台上歇息,对身边的行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一副视而不见的态度。反倒是我们四人,显得有点个别,尤其是我穿着西服,不时引来疑问的目光。
鬼谷子
院区内的设施,除了我膜拜过的玉帝大殿,还依稀记得,有一口古水井,一条石块砌成的水沟,溪流清澈见底。院区内除有鬼谷子塑像外,还记得有几个洞穴形状的小屋,传说是孙膑、庞涓等住过的地方。在山的一些崖壁上,还留有一些石刻。让我记得较深的就是那个天然的山洞了,传说就是鬼谷修行讲学的地方。洞口成锥形,上窄下宽,洞的中间还有一条小溪,水缓缓从山洞里流出。小溪两边是通向深处的小道,我沿着小道往洞的深处走了几步,见小溪的两边道上,稀稀拉拉坐着或半躺着不少人,有的带着铺盖卷,有的身下垫着干草;还有位在正襟打坐者。据说都是来修行或治病的,有的已在此居住几天了。我面对这些“苦行僧”似的信徒,对此洞不由产生了一种神秘感,难道在这个洞里,不吃不喝真能修行或治病吗,真有这么大的神力吗?
我不便多问,走出山洞感叹到,这个云梦山一定有它的神力,不然多少年了,不会有这样络绎不绝的修行人和求治者,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回过头来,再看今天景区,过去的清净圣地,都变成了繁华、包罗万象的市场,比闹市都喧嚣,比都市都繁华。想起有的人士或名人,为逃避社会现实,剃度为僧或削发为尼遁入空门,面对今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寺庙,不知作何感想?这也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芸芸众生,有几个虔诚?
(2024年11月 29日 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