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31 14:55
67岁的河南大妈,曾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
每天就像“祥林嫂”一样,四处诉苦,周围人对她躲避不及。
8年来,这位河南大妈靠着自行车,骑遍国内20多个城市,穿越12个国家。
在骑行过程中,她甚至成功摆脱抑郁症的束缚。
那么,她一个老太太,是如何做到独自骑车环游世界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1958年,李冬菊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民不聊生。
李冬菊的父亲是翻砂工,靠着微薄的工资艰难地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尽管生活艰辛,父亲始终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他常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孩子的未来。"
在父亲的支持下,李冬菊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18岁那年,为了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李冬菊告别父母,来到了一个农场。
初到农场时,瘦弱的李冬菊让领导颇为为难,农场的劳动强度很大,担心她吃不消。
最终,领导考虑再三,将她安排在了炊事班工作。
在农场的四年时光,不仅锻炼了李冬菊的意志,还让她邂逅了自己的丈夫,农场保管员小张。
1980年,国家开始允许知青返城,李冬菊和小张一起回到了郑州。
凭借高中学历,李冬菊顺利进入了一家纺织厂。
初到工厂时,面对复杂的织机,她有些手足无措,但李冬菊勤奋好学,常常加班加点练习操作技能。
很快,她就 熟练掌握了织机的各项操作。
其他工人往往需要三四人合作才能操作一台织机,而李冬菊却能独自操作,效率惊人。
她很快成为了厂里有名的"先进生产者",每月能挣到100多元,是小张工资的五倍。
1982年,李冬菊和小张喜结连理,没过两年,儿子出生了,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欢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张的性格逐渐变得专制。
他要求李冬菊必须按时回家做饭,不允许她和同事来往。
李冬菊为了家庭和睦,只能忍气吞声。
即便如此,小张还是经常对她冷嘲热讽,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李冬菊曾想过离婚,但为了孩子,她选择了隐忍。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丈夫,挽救这段婚姻,然而,事与愿违。
到了90年代末,小张开始沉迷赌博,常常彻夜不归,家里的积蓄很快被他输光,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雪上加霜的是,李冬菊所在的纺织厂宣布破产,她被迫下岗。
失去工作的打击还未平复,2005年,婚姻又走到了尽头。
李冬菊发现,小张不仅赌博成性,还在外面有了情人,还是小张单位的下属。
当李冬菊质问丈夫时,小张却无比冷酷地说:"离婚吧,你太强势了,没有女人味。"
一句话,让李冬菊瞬间崩溃,她万万没想到,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丈夫,竟会说出如此绝情的话。
离婚后,李冬菊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抑郁症和狂躁症,整日处于痛苦和绝望之中。
夜晚,她常常辗转难眠,回想着过去的种种,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离开这段痛苦的婚姻。
白天,她则像个"祥林嫂"一样四处诉说自己的不幸。
起初,亲朋好友还会耐心倾听,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也逐渐不耐烦,开始疏远她。
为了控制病情,李冬菊开始频繁出入医院,医生告诉她,她的情况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李冬菊不想放弃,她强迫自己配合治疗,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
她还参加了当地的志愿者活动,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来找到生活的意义。
然而,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
2013年,李冬菊看着朋友们穿着专业的骑行设备,她感觉特别神气。
于是,她也买了同样的设备,一穿上,只觉得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
一开始,她只是在小区里骑着玩玩,但渐渐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骑行去西藏。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生活突然间有了盼头。
虽然第一次尝试因为积蓄不足而搁浅,但这个梦想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她开始在网上搜索骑行的信息,加入了各种骑行群。
群里骑友们分享的各地美景让她心驰神往,她开始幻想自己也能骑着车,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机会终于来了,群里有人发起了东南亚骑行的邀约,李冬菊鼓起勇气报了名。
为了筹集旅费,她开始疯狂地攒钱,甚至去做保洁工作。
每天工作结束后,她都会在附近的公园里骑行,为即将到来的长途旅行做准备。
终于,她凑齐了一万多元,将手续都办好后,便出发了。
这一路,可谓困难重重,语言不通,路况复杂,最终还因为性格不合,与同伴分道扬镳。
但这次的经历,却让李冬菊久违地尝到了自由的滋味。
回国后,她开始去云南打工,为下一次骑行积累资金。
2015年,李冬菊开始了她的国内骑行之旅,从海南到西藏,再到新疆,她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
这一年,李冬菊还多了一个特别的骑行伙伴——她的宠物狗"犀利"。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冬菊学会了规划路线、查看交通、安排住宿等实用技能。
后来,她重返东南亚,独自完成了四国骑行。
在澳洲,她遭遇了一场山火,凭借着机智和勇气,她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参与了救援工作。
在新西兰,她的自行车出现了故障,一位热心的自行车教练不仅帮她修车,还邀请她住在家中。
骑行给李冬菊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她的身心健康状况。
被医生判定需终身服药的她,在一次骑行中忘记了吃药,后来竟然奇迹般地摆脱了抑郁症。
有一天,当她站在青海湖畔,望着碧蓝的湖水,她突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感到那种压抑的痛苦了。
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骑行过程中,李冬菊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她和很多人一样,总是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在骑行中,她发现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
有一次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她的帐篷被风吹走,不得不在星空下露宿。
那一夜,她躺在睡袋里,仰望满天繁星,突然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宇宙。
从那以后,她开始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不再被物质的欲望所困扰。
最令李冬菊感到自豪的,是自我认知的重塑。
曾经完全依赖他人的李冬菊,现在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骑行,李冬菊在不同的国家,体验到了文化的差异,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共通。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当地一位老奶奶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虽然语言不通,但两人通过比划和笑容,度过了一个温馨的下午。
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山村,她看到了留守儿童的困境,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们。
她开始直播自己的骑行经历,将部分收入捐给这些孩子。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送出一个中国结,感谢帮助过她的人。
如今,67岁的李冬菊,已经开始筹划2025年的中亚至中东骑行计划。
当被问及年龄是否会成为限制时,她笑着说: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好奇心才是推动我前进的动力。"
对她来说,骑行已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李冬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我们都能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生命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大河报-2024.12.25-《河南六旬阿姨8年穷游12国,10年抑郁症成功断药》
2.光明网-2023.3.4-《65岁阿姨离婚后8年骑行12国,靠3000元退休金一路穷游,“甚至忘了自己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