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6 07:34
说起青岛最有历史和最有名的包子,一定是四方路上的“苟不理”包子。1945年,山东平度人于成荣在这商铺林立、鱼龙混杂的四方路、易州路和黄岛路三角地开办店面。
当时店铺为何取名未见史料记载,有说是取天津“狗不理”包子谐音,博人眼球快速扬名,有说是取“苟”字的一丝不苟寓意。新开的包子确实是“狗不理”的天津风味,做工精细、货真价实,鲜而不腻,清香适口,很快成为大鲍岛一带最有名的包子铺。当时登记的店员已有十多名,作为一家包子铺,可见规模真是不小。
青岛人爱吃天津包子,在“苟不理‘不远,博山路“天德塘”旁边,是天津人沈秀华开设的“便宜坊”,专营天津包子,名气也是极大,后来“便宜坊”的店面被“十乐坊”锅贴买了下来。
对面的墙体上“津津社”店招
四十年代初,最早在四方路一带扬名的包子店是“津津社”,由天津人孟祝三在易州路7号开办,一楼店面虽小,但二层的面积非常大,纯正的天津包子享誉四方。两年后,”苟不理“包子开业了,两家店铺也开始了竞争,有趣的是,两家店就隔了一条四方路,不到五十米的距离。竞争归竞争,但不像现在,那时拼的是味道、质量和服务。当时,“津津社”还在报纸上做了个征联广告,上联是:“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据说一直没人对出下联。
七八十年过去了,几经风雨的“苟不理”包子仍坚守在原址上,每天还是络绎不绝的食客。但“津津社”包子却在解放后就消失了,那幅下联也成为了一段坊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