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8 08:59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的朋友圈里,不再充斥着各种晒车晒房晒旅行的“凡尔赛文学”,而是换成了一张张邻里互助、笑脸相迎的温馨照片,这世界会不会瞬间变得温柔许多?
别急着摇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段被岁月温柔以待的时光——雷锋时代,那个“做好事不留名,但求心中坦荡荡”的黄金年代。
记得小时候,课本上的雷锋叔叔总是笑眯眯的,那身朴素的军装,仿佛自带光芒,走到哪里都能照亮人心底的角落。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助人为乐的典范,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缩影。
那时候的人们心里头装着的是大集体,手里攥着的是对党的忠诚,那份坚定就像老树根一样,深扎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那会儿的社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政治信仰坚定得像座山,对党的忠诚如同那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不是嘛,那时候的电视节目少,但人心里的“戏”可不少,每一出都是关于奉献与牺牲的赞歌。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话放在那会儿,可不是一句空话。邻里间谁家要是有个难处,不用你开口,张三李四王五早就围了上来,比你还急。再看看当下,做个好事还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承担的起后果?
那时候过年过节,不兴送礼比贵重,而是看谁家的饺子馅儿更香,能多分出几碗给邻里尝尝。那时候的快乐,简单、纯粹,比现在那些精心策划的“网红打卡地”来得更加真实可触。
而今呢?高楼大厦林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似乎越拉越远,电梯里偶遇,相视一笑都成了奢侈。这世道是该让人感叹“世风日下”呢,还是该反思我们是否丢了些什么?
说到“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那更是老一辈人的拿手好戏。那时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衣服补了又补,书包缝了又缝,那份对劳动成果的尊重,简直能当教科书使。反观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浪费却成了常态。剩饭剩菜一倒了之,新衣新鞋穿一次就扔,我们到底是在享受生活,还是在挥霍资源?
爱岗敬业这四个字在雷锋时代重如泰山。那时候的人把工作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投入的是全部的热情和汗水。看看现在职场上的“佛系青年”不在少数,加班成了抱怨的源泉,升职加薪成了唯一的追求。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是仅仅为了糊口,还是为了那份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我并非要全盘否定现代社会的进步与成就,毕竟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但变的是形式,不该变的是那份纯真与善良,是那份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坚守。就像有网友说的:“不是我们怀念过去,而是过去的某些东西,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和找回。”
网上有人调侃:“现在的人,连邻居姓啥都不知道,却能在朋友圈里为陌生人点赞到深夜。”虽是玩笑,却也道出了几分真相。不少网友留言:“怀念那个可以随意串门,不用担心被‘查水表’的年代。”
咱们不妨在忙碌之余,停下脚步,问问自己: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我们还能否找回那份纯真的奉献精神?是否还能在物欲横流中,坚守住内心的那份善良与纯真?
雷锋时代的社会风气,虽已远去,但雷锋精神,却应如明灯般,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雷锋”,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温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