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14 15:27
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
往年常见负面消息,今冬本就货大量足的车厘子又陷舆论风波。
近日,有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一天内吃掉3斤车厘子后嗓子不舒服、喉咙痛,次日高烧,入院治疗后又因药物过敏,呼吸受阻、眼睛肿胀成“悲伤蛙”的经历,引发网友们的广泛讨论(视频发布时间1月初,目前当事人账号原视频已删除、下架或隐藏)。
事件有了一定热度后,有媒体进行追踪报道,随后更多媒体、个人开始报道、传播该事件,而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讨论。
有的网友表示自己食用车厘子后也有类似经历;
还有的网友给大家“科普”:车厘子中含有铁、氰化物,可能是这两种物质导致的中毒。
有的网友直接笃定这就是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其中还有发布清洗车厘子时水浑浊、表面漂有油污的视频佐证,惊呼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更有热心的网友为大家揭秘:冬季车厘子主要来自智利,海运运输到我国市场至少需要20多天,分销至消费者手中还需要时间,质疑车厘子久运不坏可能是用药保鲜。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担心车厘子到底还能不能吃?
作为一个农业人,接下来我客观的和大家聊聊这些事情。
我不知道传播、讨论“3斤车厘子事件”的网友们有没有看过当事人的原帖和最初的新闻报道,不过就后续传播内容和当前舆情,我认为看过的可能不多。
不然不会有“狂炫3斤车厘子后导致女子过敏呼吸困难,眼睛肿胀变“悲伤蛙””等类似内容充斥网络。
当然不排除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车厘子让人严重过敏更能挑起舆情。
事实上,原帖和最初的新闻报道中,都明确表示,当事人吃掉3斤车厘子后当日感觉到嗓子不舒服、喉咙痛,后又因次日发高烧才入院治疗。
呼吸受阻、眼睛肿胀成“悲伤蛙”等严重过敏症状是因为入院后输液药物造成的药物过敏和车厘子没有关系。
另外“3斤车厘子事件”当事人于2025年11月13日在其短视频账号上再次对后续事件发表声明,强调过敏是因为药物。
附图如下(看那零星的点赞和评论,还真验证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过敏的事情解决了(强调一下事件当事人虽然不是车厘子过敏,但不排除有人真对车厘子过敏,毕竟别说车厘子了,冷空气、过敏药过敏的案例都有),我深知还会有人问喉咙痛和发烧又该怎么解释,尤其是喉咙痛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是个农业人不做医学科普,所以从水果本身角度出发结合媒体上的权威医学科普聊聊这个事情。
首先车厘子糖分含量较高,过量食用时可能影响喉咙粘膜,并出现喉咙痛的症状,另外从中医角度来讲车厘子吃多了会上火,至于为何发烧,新闻报道中并未明指因果关系,网络上也未见权威的科普,所以我不作评价。
总得来说出现问题大概率是车厘子吃太多了,要知道我们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正常人每天的水果摄入量才在200克——350克之间。
另外除了喉咙痛车厘子吃多了还可能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这是因为车厘子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果糖和一定量的山梨糖醇,所以一定要适量食用。
还有,我觉得有必要要为“3斤车厘子事件”当事人说些话。
事件发酵后车厘子出现降价、难销问题,网络上有车厘子从业者明里暗里指责当事人,这太不应该。
当事人只是分享了事实,是事件传播过程中变了味,人家可背不起、也不该背你“几十亿的锅”。
分析完事件本身,再谈网友的其它质疑。
关于“车厘子含有铁、氰化物可能导致中毒”的所谓的“科普”,我必须给大家强调的是在讨论类似问题时一定要谈剂量!谈剂量!谈剂量!
车厘子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但含量极少,比我们日常食用的大多数水果、蔬菜、肉类的含铁量都少,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车厘子也就是大樱桃中铁含量只有0.36毫克/100克。
而研究发现,一次摄入铁量达到和超过每公斤体重20毫克时,才会出现急性铁中毒。
所以哪怕你体重只有80斤,也得吃222公斤车厘子才可能铁中毒,你要是200斤,那得吃555公斤,谁能吃这些!
至于氰化物,车厘子中也含,确实这三字比铁可吓人多了。
不过确实含有但什么位置含有,很多朋友并没有搞清楚,事实上车厘子所含的氰化物是以无毒的氰苷形式存在于种子中。
只有当车厘子种子细胞被破坏时,氰苷才会水解成有毒的氢氰酸,车厘子种核十分坚硬,试问谁没事嚼种子吃。
这里延伸一点,不只车厘子,生活中很多植物种子中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氰苷,有些种子确实能嚼动,有的人确实为了种子中含的丁点其它养分、功效物质主动吃种子,这里劝大家尽量避免主动食用水果种子。
对于怀疑有农残和晒出清洗后浑浊油污佐证的朋友,我有这些话要和大家说。
我国冬季车厘子主要来源于智利,属进口水果,怕农残超标去看《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其中第九条进境水果应当符合以下检验检疫要求中,第三、第四小条要求分别为:不带有中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土壤及枝、叶等植物残体;有毒有害物质检出量不得超过中国相关安全卫生标准的规定;
有管理办法的约束,有海关检测,进口水果农药残留超标的概率不大。
至于清洗后存在浑浊油污,那就更有趣了,完全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当然这里我只是简单的提一下。
我不说全部,这其中大多数有猫腻,晒出视频、图片佐证的网友在清洗水果时大多使用了各种果蔬清洗剂。
而问题就出现在果蔬清洗剂上,果蔬清洗剂中大多含有表面活性剂,车厘子表皮上有天然脂质的果腊,可以理解成油,清洗时表面活性剂“包裹”着天然果蜡,浮于水面就成油污了。
至于浑浊,果蔬清洗剂有的含有贝壳粉,贝壳粉是啥?碳酸钙,往水里一搅和,清水也浑浊。
其实用果蔬清洗剂洗车厘子还没那么震撼,洗番茄最震撼,水都绿黄、绿黄的,更容易制造焦虑,而事实上清洗番茄水变色的本质原因是碱性环境的问题。
最后聊聊保鲜,不知道为什么,提到保鲜,消费者就想到用药。
当然使用化学试剂为水果保鲜,是水果保鲜的主流途径之一。
但一方面化学试剂不都是大家所谓的“药”;另一方面除了使用化学方法,为水果保鲜还有物理、生物等途径。
智利车厘子20多天久运不坏,主要的保鲜方法就是物理途径。
事实上智利车厘子经长时间运输至我国后还能保持新鲜,充满科技和合理,也值得再写一篇文章,但本文还是简单一提。
说白了,它不靠别的,靠的就是全程的冷链结合气调运输,从采收后短时内开始直至最终销售全程冷链,另外当前我国正处冬季,气候低温也有助于车厘子保鲜。
我知道、也看到有朋友会问:那国产车厘子为什么只能放上几天?
这是因为一方面,国产车厘子的集中上市时间是每年的5——6月份,气温较高,采后不经处理货架期也就3——7天。
再一方面,大量上市的国产车厘子才多少钱一斤,全程冷链成本较高,没有人做。
另外,国产车厘子是要抢早销售才有更高收益,不会冷链存放,还有品种不同也会影响车厘子的保鲜时间。
事情大概都说清楚了,总结一下,经此一波舆情加之今年进口车厘子本就供应量大幅度提升,而后车厘子价格或许会更合适些,该说已言尽,买与不买、吃与不吃皆由自己。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农民、农村、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头条号@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