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大全网

崇林世居揭秘:惠阳镇隆客家围屋的神秘面纱

发表时间: 2024-10-04 22:43

崇林世居揭秘:惠阳镇隆客家围屋的神秘面纱

国庆长假,景点人流如织,我向来不喜欢凑热闹,于是到乡村探幽访胜。

探访的地点,我选择去粤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客家围屋——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鸟瞰图

因为工作关系,我以前到过崇林世居,但都是走马观花,未能看全。今次专为它来,决计进行一番深度考察。

崇林世居,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下角小组。沿着国道G205,转入圩镇道路,按导航指引,很快就到了。

远远看去,崇林世居巨墙方围,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朝向上,崇林世居并不是中国民居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南朝东北。这样布局在风水上有何讲究,我不得而知。

‌客家民居主要有三种形式:‌围屋、‌土楼和排屋。

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一种典型形式,具有防御功能。围屋的类型包括围楼、围寨、围龙屋、四角楼等,惠阳的客家民居主要是围龙屋。

土楼是庭院式住宅,也具有防御功能。福建的永定、龙岩等地多为土楼。

排屋通常是一条长形的房屋,类似于“竹竿屋”或“穿堂屋”。

崇林世居,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围屋, 平面呈回字形布局。

据介绍,崇林世居总面阔128米,总进深约130米,占地面积约16640平方米,从外至内共由泮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五部分组成。其中,首围、祠堂、崇林楼(望楼)是围屋的主体建筑。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九厅十八井。

崇林世居号称“广东第二大客家围屋”。2004年,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第一大客家围屋”是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的“满堂围”,占地面积13544.96平方米。就占地面积(按公开数据)而言,满堂围不及崇林世居。那为什么满堂围排第一呢?我猜想是因为满堂围“出道”早,名气大,且保存完好,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96年,满堂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国保,一个是市保,地位相差悬殊。

走近崇林世居,首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半圆形池塘,有几个钓鱼爱好者正在垂钓。

客家人的围屋前面都有一个半圆形池塘,它学名叫什么,有什么用途?

据相关资料介绍,这个池塘,因其呈半圆形,故称为半塘。最初是因实际功能需要而设置,主要用来放龟养鱼、浇灌菜地、蓄水防旱、消防灭火,调节门前气温等。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半塘后来演变称泮(pàn)塘,则跟风水有关,泮塘也称为风水塘。

明清时期,“半塘”“泮塘”通用,使用“半塘”居多。清代中后期,使用“泮塘”越来越普遍。原来,古代学宫内的半圆形水池被称为“泮水”,进入学宫称为“入泮”,将“半塘”改为“泮塘”,是期望本地学子“入泮”成才,祈求文运昌盛。

泮塘,还有伴读之寓意。客家人有耕读传家的家风,所谓“宁愿爷哀勒裤带,不愿子女冇书读”。客家话中“爷哀”,指父母。为了给后代营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客家人把围龙屋门前的水塘称为泮塘。

有的泮塘种植莲花,于是泮塘又称莲塘。当莲花盛开时,荷香四溢,沁人心脾,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有诗云:

荷叶田田像把伞,莲花朵朵似灯盏。青蛙哇哇鸣仲夏,鲤鱼跃跃嫌塘浅。少年泮池观莲花,立下清风留高洁。”

在惠阳两百多座现存客家围屋的泮塘里,我见到种莲的并不多。

总之,从半塘到泮塘,无不体现出客家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站在崇林世居宽阔的正面,可见三个大门。中间大门是正门,上面石刻门匾书有“崇林世居”四个大字,两侧门联分别写着“南洋绵世泽”“东粤绍家声”

崇林世居正门

走进去,是三进深的祠堂,祠堂庄严有序,体现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优良传统。祠堂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是围屋最完整的精华部分。祠堂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还有祭祖活动。

崇林世居内的祠堂

崇林世居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共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泮塘,面积约9亩,半月形;第二部分为禾场,面积1536平方米;第三部分为首围;第四部分为以祠堂为中心的保斗部分;第五部分为有望楼的后围。正面开3个大门,门框均是花岗岩石。四周围墙高9米,下半部分为灰沙墙,上部为砖砌墙,厚80厘米,围墙内上部设有“走马道”连接四个角楼以作防御、联络之用。角楼与“走马道”均设有射击孔。内围屋呈方形,由3层回型建筑群和一座3进式祠堂组合而成,最外围中间部分有一座高15米重檐歇山式的3层望楼,站在楼顶可眺望整座围层。(此段文字系摘抄)

崇林世居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距今226年,由叶文昭所建。‌ 叶文昭,字崇林,大围屋因此取名为“崇林世居”。

叶文昭何许人也?

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时年33岁的叶奇发和妻子温氏从广东紫金出发,翻山越岭,到惠阳镇隆老板坑栖身。叶奇发懂一些风水知识,看中对面山坡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建造祠宇、居宅,命名为“新板坑”。从此,叶氏在此繁衍生息。

叶奇发有个孙子名叫叶文昭,就是崇林世居的开山之祖。

叶文昭本是一介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

明清时期,想发家致富,只有靠贸易,即贩买贩卖。那时没有什么大宗工业商品,布匹都很少,所贩大宗货物无外乎涉及基本民生的盐、茶叶、烟叶、木材等少数几种。广东韶关“满堂围”的主人官乾荣和江西龙南“关西新围”的主人徐名钧都是靠经营木材发家致富的。客家人靠科举成名,当官发财致富的很少。

叶文昭的致富之路很漫长,聚沙成塔,发达时已到晚年,近六十岁才开始建崇林世居,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维系家族兴旺。基本完工后四年,便溘然长逝。崇林世居最后全面建成是由其后代逐步完成的。

根据宗谱记载,崇林世居的叶氏家族是从梅州迁徙到惠阳,跟叶剑英元帅同祖宗。叶氏家族在此繁衍了十三代人,前十代都是居住在崇林世居这幢巨大的客家围屋内。

200多年来,崇林世居的叶氏家族,兴教化,重德行,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后人中曾出举人、秀才共九人。新中国成立初期,镇隆镇学校三分之二的老师出自崇林世居,也有很多叶氏后裔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教育工作。

在广东惠阳,叶氏是大姓,除了镇隆大光叶氏,还有秋长沙坑叶氏,更是出了“吉隆坡王”叶亚来和叶挺将军等著名人物。

客家人的主要精神特质是开拓进取、勤劳俭朴、精诚团结、崇文重教。其可贵之处,在于经商致富之后不忘尊师重教、崇文尚武。

2007年,惠州精神被总结为:“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以我在惠三十多年的实际工作生活体验,我认为这十二个字非常准确、贴切。

走进崇林世居的里面,除了祠堂之外,所见之处,多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墙体很多坍塌了,完整的旧屋不多。

崇林世居内的杂草

围屋大院内鲜见居民,游览参观的人也不多。走到大围的后部,忽然听见小狗叫,总算见到一个租户,跟女主人聊了几句,得知她是外省人,栖身于此,主要是房租便宜,屋旁还可以种菜。她说,前几年有人来谈过搬迁问题,但跟原房屋业主没有谈妥。后遂无问津者。

崇林世居内现存的房屋

眼前所见,抚今思昔,200多年前宛若城堡的豪宅,如今却破败不堪,一片凋敝。也许文昭公当年兴建围屋之时,断然想不到世居今天的结局。

崇林世居内的残墙

人生在世,到底该留些什么给后人?物质传世,终将经不起时间的磨蚀;唯有精神传家,方能历经岁月流逝而不朽。

在崇林世居右侧有一处古树公园,有5棵老樟树。据传,这5棵古樟树都是“崇林世居”创建者叶文昭200多年前建围屋时栽的。我看见树上挂着2022年8月惠阳区政府制作的铭牌,其中1棵的树龄是165年。按时间推算,不可能是叶文昭亲手所植,应是其后人所种。

古树公园中樟树铭牌

崇林世居的现状令人忧虑,这里引出一个沉重的问题,历史文物该如何保护、如何活化利用。

有网友认为,惠州“崇林世居”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座传统建筑,也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资源,如果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完全可以“开发”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景点。

专家们也提出了很多专业性建议。

对于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因工作关系,我曾参与过几次调研考察活动,包括山西的历史文物、安徽的古村落、江西龙南的客家围屋、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等。所到之处,已皆为景区,均需要购买门票。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融为一体,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是目前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最理想的方式。虽然我们参观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均保护得不错,但跟当地同行交流,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各地的很多文化遗产因为经费不足而得不到有效保护。

惠阳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惠阳现存有200多座客家围屋,居惠州市各县区之首。仅秋长街道辖区内就有围屋100多座,拥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0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一些围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惠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惠阳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叶挺将军纪念园是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不收门票。虽然每年1000万经费不算少,但要保护200多座客家围屋就显得杯水车薪。

2007年,惠州市旅游局拨付了约3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崇林世居的保护修缮,对围屋中轴的上、中、下厅进行维修。但对崇林世居整体的抢救维修,仍需巨额资金。

钱,持续不断的钱,始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仅靠财政,终究是毛毛雨,引入商业运作,自身能造血,才是长久之道。但商业需要市场支撑,不说盈利,至少要盈亏平衡,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秋长的碧滟楼尝试过商业运作,我看过内部房间有装修的迹象,最终还是半途而废。归根结底,商业有商业的逻辑,商业运作没有那么简单,不是异想天开就能商业成功的。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至今仍是一道难题。《瞭望》新闻周刊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结论之一是:文物建筑的修缮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并不适合做大众消费场所。

我家领导在现场提了一个建议:干脆把这块地卖给一个大老板,让他重新建一座私家大庄园。

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