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新评选出的“三江八景”揭晓

发表时间: 2021-12-07 11:28

沿潭映月。唐二贵 摄

瑶博神韵。

房翔龙 摄

伏兔春荫、鹿鸣秋高、廊桥寻梦、龙腹晴澜、瑶博神韵、沿潭印月、狮山叠翠、花径瑶归……连南瑶族自治县在古时有“三江八景”,如今新“三江八景”出炉,成为百里瑶山热议话题。

位于三江河畔、鹿鸣关下的三江镇是连南县城所在地。三江历史悠久,考古工作者在城东北的猫公山岩洞里,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石刀和夹砂粗陶以及制陶工具,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三江地区景色秀丽,历史上曾有“八景”。据史料载,“三江八景”的命名,始于民国初年,时三江籍文人杨芝泉等追慕各县均有八景之说,遂于三江境内寻幽访胜,定出了三江八景名称:鹿鸣秋高、仙楼晚眺、沿潭映月、合望夕照、玉泉夜渡、桂井残虹、花径瑶归、伏兔春荫。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现在这些景致有的增添了新色,有的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连南主动抢抓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等发展机遇,立足“天下瑶城·小县大城”功能定位,推进县城提质改造,县城绿化、美化、特色化建设成效显著,得到广大群众认可。

为全面挖掘、呈现“三江美”,塑造三江文化符号,连南提出重新评选新“三江八景”,最终选出“伏兔春荫、鹿鸣秋高、廊桥寻梦、龙腹晴澜、瑶博神韵、沿潭印月、狮山叠翠、花径瑶归”为新“三江八景”。

新“三江八景”的出炉,不仅能提升连南县城三江的知名度、美誉度,还有利于挖掘、开发好旅游资源,也便于群众更好了解家乡历史风貌,凝聚合力,推动连南加快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通讯员 房靖洋 罗明辉

新“三江八景”简介

一、鹿鸣秋高

在县城西面的鹿鸣关口。鹿鸣关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鹿鸣关隘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称鸡笼关,亦称鸡鸣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时,取《鹿鸣》之意,始改关名为“鹿鸣关”。

当年关隘有一凉亭,亭上横匾“鹿鸣秋高”四个大字刚劲醒目。每当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至此,极目蓝天,万里碧蔚;环顾群山,苍松绿杉,红枫似火。关下流水潺潺,关前苍鹰翱翔。俯瞰三江长河,恰似蛟龙出山,汇入金黄色的稻海汪洋,径向远方流去,气势非凡。

途经此地的文人雅士,览此美景,往往诗兴大发,感慨万千,留下众多壮丽诗篇。鹿鸣关以雄奇之美,仅在清代,就有减承宣、李来章、张世谦和虞昌龄等人为它留下生动优美的诗篇。如:

虞昌龄(清)《鹿关秋月》:百尺雄关踞上游,溶溶月色压碉楼。凉蟾普照边风静,鸣鹿无声夜景幽。云村别开新画本,霜花空绣旧矛头。谁家玉笛吹梅落,引起征人万里愁。

二、伏兔春荫

此景位于县城的石泉山,石泉山属石灰岩山体;山脚下有大小不等的岩洞,其中一岩洞,内有泉水终年不枯,因此得名“石泉山”。从不同角度眺望石泉山,就有不同的风景:从西面看,好像一只蹲伏的兔子;从北面看,又仿佛是一只趴着的猫。因此有人也称石泉山为“伏兔山”或“猫公山”。不知哪位高人,还在泉眼的两边贴了一副对联,将“石泉”两字相嵌进去,联曰:石径有尘风自扫,泉声不喑水长盈。

以前此山树木繁茂,春天一到,绿树成阴,因此,被文人雅士选为三江八景之一“伏兔春荫”。还有一种说法,“伏兔春荫”应为“伏兔春莺”。因为春天到了,山上茂密的树林,吸引大量的飞鸟栖息于此,它们整天在鸣叫求偶,因此叫“伏兔春莺”。现已建成石泉公园。

三、沿潭印月

此景位于三江其中一条支流——沿陂河。沿陂河很小,长度只有两里许,河面也就是一二十米。沿陂河发源于大梗村脚下的石岩中,水源来自三排、南岗等石灰岩地区。三排、南岗等石灰岩地区大都没有河流,下再大的雨,也会瞬间消失,原来雨水是渗透到地下,汇成地下河流到了大梗村。河水从大梗村脚下的石岩中涌出地面后,形成一个方圆几百平方米的深潭,即沿潭。沿潭潭水一年四季清澈翠绿,深不见底。据说,曾有好事者用3斤麻线绑一块石头,慢慢放下潭里,3斤麻线放完了,还没到潭底,但这一传闻始终没有人考证过。

每当明月当空,照在清澈的潭面上,月亮就好像一颗夜明珠,落在潭面上,如果此时潭面上飘起一层薄薄的雾气,那种诗情画意就更妙不可言了。

四、花径瑶归

此景位于县城东南方的东塘山岭。这是一条秦汉时期修筑的古驿道,往东南方经三排镇牛头岭进入阳山境内,往西北则途经三江镇的东塘、联红、新和与连州的石角衔接。古驿道也是三排、连水、油岭、南岗、牛头岭等地瑶族同胞通往三江城的必经路径。

每当三江圩日散圩之时,一群群瑶族群众乘着酒兴,携着购来的生活用品,在山径间步步登高,远远望去,若隐若现,悠美的瑶家歌声随风飘荡,无数的红头巾、翎羽雉毛、耳环、项圈在夕阳映辉下展现出多彩多姿,与大自然的石径及石径旁的野花构成了一幅一动一静色彩斑斓的画卷——“花径瑶归”。古驿道的半坡建有一凉亭——梅峒亭,供南来北往的路人乘凉歇脚。梅峒亭建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亭内设置石凳供旅人休息,亭壁嵌有石碑数块,碑刻有建亭始末及捐资姓名等。现该亭至今只存6条石柱。

五、龙腹晴澜

此景位于沿陂河、涡水河与连山太保河交汇处的龙腹陂,距离县城约4公里。龙腹陂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连州地方志记载,东汉时期沛相袁忠的子孙将中原使用铁制农具耕田的先进农耕技术带到连州,在三江河修筑龙腹陂(时三江地区属连州管辖),灌溉三江及龙口一带良田五千余亩,开了岭南先进农业之先声。

据考证,龙腹陂是珠江水系第一个拦河筑坝的水利工程。三江交汇处建有亲水平台及“三江源”石碑。此处虽然三江汇合,水流依然平缓。青山倒映影在江面上,就是一幅绝妙的桂林山水画,所以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先生到连南曾写下“觅景何须去桂林”的诗句。

六、瑶博神韵

连南瑶族博物馆是全国瑶族文物最多、最系统、最齐全的瑶族专业博物馆。该馆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31883平方米,建筑面积14566平方米,于2013年1月连南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隆重开馆。建筑设计新颖,雄壮的外观融入了瑶族红头巾、吊脚楼、长鼓等瑶族文化元素,以红黑两色为主调,整个外观绚丽典雅而庄重,寓意瑶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瑶族人民的历久不衰、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前门,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瑶族舞曲音乐广场、停车场及绿化带,并建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瑶族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周边是瑶族特色民居和民族风情街,突显浓郁的瑶族风情,营造瑶族文化氛围的区域环境。

七、狮山叠翠

此景位于新岩村的狮子山,距离县城约3公里。远远望去,狮子山像一只匍匐在地上的狮子,因此而得名。当地人为了避祸趋福,祈求上苍护佑,又名之为安福山。

狮子山相对高度不高,但四周悬崖峭壁,非常险要。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政府搬迁连县,省无线电通讯部、省财政厅银库都设在山上。山脚下有一棵古榕树,右边的一半被雷劈火烧,另一半依然顽强生长,荫佑一方,让人感叹大自然无穷力量。

山上怪石嶙峋,绿树成阴,植被保护得很好,且以桂树为多,每当金秋时节,醉人的桂花香飘四野。山嘴下有一岩洞,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汩汩流出,冬暖夏凉,因此村民最喜在此洗衣择菜、“讲古”乘凉。

八、廊桥寻梦

此景位于距离县城约3公里牛脚山下江河段上的越秀廊桥。越秀廊桥是在广州市越秀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为连片开发打造三江源、城西片区和鹿鸣小镇,助推自治县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

越秀廊桥2018年10月动工开建,2021年6月竣工。越秀廊桥东连省道S261线,西连沿江西路。桥梁段全长96米,桥梁标准宽度18.6米,加宽段21.6米。廊桥的建成对解决群众“出行难”,推进“一河两岸”的发展、县城扩容提质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同时,越秀桥也是象征越秀、连南两地情谊的历史见证,是一座团结桥、友谊桥和奔康桥。

越秀廊桥上部工程采用钢架结构建造,并参照侗族风雨桥样式,同时结合瑶族的盘王印、长鼓、马头文等特色装饰,灯光亮化装饰,使之成为集通行、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一道亮丽风景。

越秀廊桥最迷人的时候是晚上。傍晚时分,廊桥华灯初放,流光溢彩,显得格外耀眼。闪烁的霓虹,波光艳影的流水,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夜深人静,听着桥下淙淙的流水,仰望浩渺的苍穹,使人生出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