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的灭绝危机:天灾还是人为?

发表时间: 2019-03-15 11:35

中东大铁路 〖29〗 东北虎的噩梦

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现存体型最大猫科动物,一般体重在200-300公斤。体重最高纪录是俄罗斯发现的一只雄性东北虎,体长4米,体重780公斤。东北虎历史上曾极度濒危,在相关国家有力措施的保护下如今种群有所恢复。

自然界中存活一只东北虎要很苛刻的条件,一只抚育幼崽的雌虎需要一片面积300 至450km²,并有大量的蹄类动物栖息的森林才能活下来;一只雄虎大概覆盖3-5头雌虎的活动领域,一个可繁育的野生种群最少需要18到20头老虎,这就需要近1万平方公里的连续栖息地,而且生态要良好,食物还要丰富,加上东北虎的寿命大约只有25年,繁殖力也不高,众多因素的限制,这种食物链中顶级猎食者的数量本来就很少。

在19世纪之前的黑龙江、吉林,朝鲜包括外兴安岭一带,生态条件非常好,人迹罕至,是东北虎最重要的栖息地。

东北虎毛色漂亮,形态威猛,自古就被视为百兽之王,一直以来被中国人神化,浑身上下都非常值钱。

人类有意识的捕猎东北虎开始于何时不好考证,据记载至少在明朝,东北地区和中原贸易中就出现了东北虎制品,但数量稀少,价值极为昂贵。

这可能是由于和东北虎一起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原住民,像中国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包括朝鲜人,一方面都对东北虎有敬畏之心,视它为神兽,另一方面这些原住民工具原始,猎取这种猛兽有很大危险,所以东北虎被猎杀的不多,物以稀为贵,东北虎的神话越来越深入人心。

1896年沙俄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几十万筑路大军开进了东北虎的栖息地,百兽之王的噩梦开始了。尤其是带着现代军用步枪的护路军,他们首先发现了东北虎巨大的价值。

尽管虎皮在俄国不算神品,但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看到了老虎的价值,杀虎取皮,并将老虎身体的各个器官分别出售,就成为了这些俄国兵的梦想。

在这些沙俄护路军军官中,最有名的要数巴依科夫。他曾在远东地区呆过二十多年,1915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在满州里的深山密林中》。详细描述了沙俄军人和猎人在中东铁路沿线猎杀东北虎的经过。

猎虎时节是每年的冬季,这时候老虎的皮毛最长、最漂亮。俄国人打到虎之后,会立即冻起来运到城市分割处理,并尽快销售,一般都是由专门的皮货商为他们搭桥。

在运输的过程中,要非常小心的保护虎须、虎骨、虎尾免受损伤。东北虎身上没有废物,都能卖大价钱。

当时,在齐齐哈尔皮货市场,一张虎皮的价值,通常在200-300元(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比中国的银元贵)。成年雄虎要比母虎及幼虎价值更高,有一种绝品价值最高,就是黑虎皮,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我以为"黑虎"只是一种艺术虚构,可能真有变异的东北虎有棕黑色的皮毛。除齐齐哈尔外,宁古塔(现在宁安市)、吉林城都是倒卖东北虎的中转站。

虎皮到了北京、天津等地,价格可能要翻上几倍。不少还卖到欧洲、美国市场的。

雄虎的心、血、骨头、眼睛,虎鞭等作为名贵中药都单独出售。甚至虎粪都能卖钱。

让我涨知识的是,虎须也能卖上大价钱。

雄虎的虎须分为五排,每排10根;中间的一排的胡须最粗,其中从头数第七根最长最粗,其价值最高,要卖到10元(华俄银行纸币,齐齐哈尔市场价),通常会被做成环形的护身符挂在男人的衣襟上。那时候在中东铁路工作的中国人一个月也挣不上10元。

赤裸裸的利益,成为俄国人猎杀东北虎的理由。

中东铁路护路军毕竟只是在铁路沿线活动,据巴依科夫记载,俄国护路军军官每年收获仅几头老虎。对东北虎构成灭顶之祸的是俄国的猎人。中东铁路通车后,大批俄国移民来到了远东,还有随之而来的职业猎人。

猎虎最多的地区就在现今的吉林省珲春,多时一年要猎杀50-60头老虎。

还有一群狩猎爱好者,大都是沙俄和欧洲的贵族及富豪,为了炫耀,也为了表现自己家族的优越感,猎虎成了这些冒险家们的最爱,这些人装备精良,有小口径连发猎枪、军用步枪,还有训练有素的猎犬。他们一般会雇佣当地人做向导,由于保障能力强,他们可以长时间追踪东北虎,一旦发现,东北虎很难逃脱。这和现在欧美国家的富豪去非洲猎狮子有点像。

远东地区最有名的猎虎人要算是杨科夫斯基一家了。

杨科夫斯基,出生于一个波兰贵族家庭。1863年,由于参加"一月起义",他被流放西伯利亚,1868年,改判为"在东西伯利亚自由居住"。

借助建设中东铁路的机会,杨科夫斯基靠养马和经营农场成为了富豪。他是个狂热的猎虎者,不仅自己猎虎,而且把自己孩子都带上了这条路。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一家移居到朝鲜,最爱好的还是猎虎,由于狩猎技术高超,杨科夫斯基一家被朝鲜人称为"四眼"。

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及朝鲜之后,杨科夫斯基一家以"资敌罪名"被送进集中营,财产充公。杨科夫斯基死在监狱,他的孙子瓦列里·杨科夫斯基因曾任驻军朝鲜的苏联红军第25集团军的翻译,后被释放,他靠写自己的家族史成了作家,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关于猎虎的小说《四眼》,这篇小说使得这个猎虎家族为世人所知,也了解了猎虎的方法和规模。

中东铁路带动了东北人口的骤增,清朝军队也大批进驻。东北虎的巨大价值,也吸引着中国军队和中国猎人加入了猎虎的队伍。但猎杀东北虎是危险而专业的事,一般猎人就是有步枪猎枪也不敢打老虎。猎虎都是团队行动或者极有经验的猎手小组。

据巴依科夫书中记录,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区,武装猎虎的主力无疑是沙俄护路军军官及以沙俄贵族、实业家为主的富豪猎人。

上世纪初,东南亚、印度都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对苏门答腊虎、孟加拉虎都很熟悉,当他们见到体型大一倍的东北虎皮,感到非常惊讶。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动物园、博物学家特别想获得东北虎的活体。一只成年雄性东北虎要值1000英镑,雌虎500英镑,幼虎100英镑。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价,一个英国中产家庭的全部家当也不值1000英镑。高昂的价格刺激了猎杀的进一步升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陷阱、毒药、套索。森林之王在人类的围剿下濒临灭绝。

雪上加霜的是,中东铁路的乌苏里段和阿穆尔段都从东北虎的核心栖息地穿过,大片森林被砍伐,火车轰鸣人声鼎沸,东北虎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

蓝色部分是乌苏里铁路,粉色是阿穆尔铁路。绿色是穿行中国的中东铁路。

据巴依科夫统计,19世纪初,最高年份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被猎杀的东北虎大约100只,到了1912年,俄国猎手仅打到了约60头老虎。以后就越来越少。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对远东地区做了一个资源调查,东北虎也在调查范围内,结论非常震惊,东北虎存活数量只有30-40头,主要生活在苏联境内。苏联感到非禁止猎虎不可了,但是苏联卫国战争打断了这个进程,直到1947年,苏联制定了法律,禁止猎杀东北虎。

从中东铁路开始勘测、建设,到上世纪30年代,短短30多年,据统计共有1500-1800头东北虎被猎杀。

这样算起来,因为还有一部分虎皮、虎骨标本卖到了俄罗斯和欧美国家,能在中国流通的东北虎制品,包括虎皮、虎骨、虎鞭等应该非常有限,在影视剧中动辄看见某山大王坐着一张东北虎皮,虎头上"王"字鲜明,都是臆想,东北虎皮一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说到东北虎,提一下威虎山和《打虎上山》。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在我们了解了东北虎的历史后,可能不止我有这样的感觉,可能这只是一个脍炙人口的艺术创作。

威虎山和中东路著名的横道河子镇现在都属于海林市,离牡丹江只有30公里,周围100公里范围内有好几条铁路干线。1947年世界上仅存的30头东北虎中的某一只,从苏联境内的栖息地越过铁路线来到这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粉色圆点代表海林站,它的东面就是铁路枢纽牡丹江站。城鸡线1925年修建,我们在《中东大铁路 19》专门讲到过。它是先修到梨树镇,接穆棱煤矿,1940年修到鸡西。

图佳线1936年通车,从图们到佳木斯。

绥芬河以东就是苏联。东北虎想从苏联境内来到海林,至少要跨越城鸡线和图佳线,这很难想象。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威虎山虽然是土匪窝,但它位于铁路、公路的中心位置,并不偏僻。这样的地方显然不是东北虎喜欢的。

艺术创作丝毫不会降低我们对杨子荣机智勇敢的崇拜,反而使英雄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打虎上山"成为永远的经典。

1974年至1976年,我国做了一次东北虎专项调查,大兴安岭已经绝迹,小兴安岭野外发现4只。算上人工饲养的,黑龙江有80只,吉林有48只。

野外生存的东北虎全世界约有500只,480只在俄罗斯(当时是苏联)境内,中国境内的基本都是境外老虎扩散来的。

实事求是的说,我国对东北虎的保护很重视,但困难很多。客观原因主要是我们不具备俄罗斯面积广袤、生态良好的森林,一个野外种群需要近万平方公里的连续森林,所以俄罗斯从1947年禁猎,到1975年数量恢复到了近500只,效果明显。中国禁猎几十年种群恢复不大。

中国目前的东北虎保护区只是孤岛式的,要想恢复野外种群,重现虎啸山林客观的讲是非常难的。

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很多动物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但东北虎更多的是因为人类活动和猎杀而濒临绝境,说起来还是老虎先来到这个地方生活的,人类作为后来者,应该给它留有生存的空间,让这个昔日的森林之王不再匍匐在人类的脚下战抖,地球很大,一起共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