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在渔具店的第十个年头,挑战重重

发表时间: 2022-11-03 22:09

大家好,我是同行,一位地地道道因为爱好钓鱼走上渔具店之路的钓鱼人。

从2013年至今,开店整整十年了。

从一开始不知道荒食、无双是啥,到自己做饵料、做渔具产品,经历了太多太多,所以自诩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之前九年的历程,故事太多太多,一时也理不出什么头绪。就从今年开春说起,谈谈今年我开渔具店的感受吧。

我家渔具店开在一个曾经繁华一时、渐渐走向没落的小镇。之所以说她曾经繁华,是因为10年前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从这里诞生。

之所以说她没落,是因为近年来此集团开始外迁。总部挪到了60里地以外的县城,并开始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开工、建厂。

遗留下来的产能,也因为环保或者设备更新的问题开始慢慢由三个生产区减员至一个生产区。

纺织行业比较累、收入也相对较低。现在年轻人很少喜欢进这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人员从好几年前就只出不进了。

外地的工人、稍微有点关系的基本走干净了,剩下的大部分是本地那些拖家带口、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年轻人少了绝对不是好事儿。活力差、消费上不去,越来越古板,用个词儿来形容就是死气沉沉的。

我们渔具店每天晚上九点关门,从店里到居民区正好穿过乡镇的主街道。每次回家,临街的门面房有一半已经半门了。

这种现象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年轻人多,正是大家下班、打牙签、逛店铺的时候。哪怕到了下半夜,好多小吃铺和地摊店也一样灯火辉煌。

而现在呢,除了周末学生放假时街上还稍显活力,其他时间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那些坚持开门的,也是白白点灯熬蜡,很少有人光顾了。即使是夏天,人也感觉好少。

当然,我承认,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种不吵不闹的环境的。但是对于做生意的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

就拿我们渔具店来说吧,年轻人买渔具绝对是消费主力,其中又以玩黑坑的年轻人为主。那些野钓的老大爷们,来的次数多了,我掐指一算都知道他们要啥。

无外乎是酒米、蓝鲫、拉丝粉啥的。至于蚯蚓,有人拧可到垃圾堆里去刨,也不花钱到店里来买。

当然,我指的是本地一个小镇的消费现状,不代表钓鱼人没钱,更不能代表全国各地的消费现状。

因为,我们这里野钓资源相对较差,当地人大部分只能钓钓被电工虐过上百遍的小野沟。

沟里没什么大鱼,只能钓钓小鱼,远处又不想去,所以这也是难以激发起大家消费欲望的一个原因。

年青人越来越少,老年人不舍得消费,中年人忙着赚钱,这些都是渔具店面临的血淋淋的现实。

当然,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是,即使剩下的这些年轻人和老年人到店里消费的也越来越少了。鱼还继续钓,但是渔具却不在当地买了。

每次外出钓鱼,不管是黑坑还是野钓,总会在水边看到许多快递包装盒。有包鱼竿的长套筒、有大小不一、包鱼饵的纸箱...。毫无疑问,这些林林总总的渔具,大部分是从网上买来的。

我们这边有一个渔具老店不干了,感觉对自己来说是好事儿。曾经异想天开地以为,他那边的客户一定会跑我这边来,生意或许会比以前好干一些了。

结果,打脸的是:一点也没有看出人多的迹象。所以,我反思了好长时间,我也要做线上。

为此,我从一名图文作者,开始艰难的向一名视频UP主转变。从一开始的囧相百出,到慢慢变得自然。

我这个人就是不服输,别人会的我认为自己也能学会。付出就有回报,多多少少线上开始有订单了,心里那个高兴啊。

咱不羡慕人家一天上万单、上千单的,一天哪怕是出个一单咱也比以前没有强啊。结果,今年刚开春,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一觉醒来,全员静止了。这是疫情闹的,全家人不吃不喝,在楼上一蹲就蹲了一个多月。渔具店的第一个黄金月,就这样过去了。

一个春天没啥收入,心情很是低落。重见天日后,我又开始进货、盘货。把实体店里搞利索后,再开始着手做线上推广。

一口气进了好多货后,我发现自己有点想当然了。经历了漫长的静止,大家裤兜里都没钱了。于是,大家开始拼命地外出干活、赚钱,钓鱼的比往年又少了许多。

所以,整个夏天、秋天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勉强混个温饱。不过,这段时间我并没有闲着,一直在研究自己的产品,而且也开始慢慢有销路了。

尤其是最近几天,一天多的时候能有几十单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瞧不上眼。但是,对于我们一个小店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结果,昨天晚上一觉醒来,突然看到了小区里下的一则通知,大体意思是说早上六点以后全员静止。

这该死的疫情,怎么又来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

抓紧收拾行李,带上被褥,马上驻店。这是我的第二个反应。

现在,我就在店里的工作台上打字,很安静,一个顾客也没有,安静得让人害怕。

我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嘲笑,更不怕牛鬼蛇神,我是怕穷、怕那个自己无法左右的未来.....(原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