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六十年的滋养,京城的恩泽

发表时间: 2020-09-01 13:15

京城东北,燕山南麓,群山黛绿间,有一湾碧水。这里就是密云水库,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北京地区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60年前的今天,密云水库正式竣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京津冀地区供水390多亿立方米。60年来,密云水库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肩负起“生命之水”的重要使命。

打造安澜之水

20万军民两年建起华北最大水库

潮河和白河源于塞外,在燕山群峰中蜿蜒曲折,在密云城南交汇成潮白河。千百年来,灾害频发,两岸人民饱受其害。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建库前,潮白河十年九灾,下游约600万亩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1949年至1959年,发生较大洪水8次,淹地达1100多万亩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制定了密云水库修建规划,决心治理水患。同时,还可使首都和天津当时的城市、工业缺水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密云水库管理处的密云水库展览馆,跟着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穿越回到60年前。

在陈列柜的显要位置,静静地躺着一张有些泛黄的纸张,这是1958年6月北京市委、河北省委和水利电力部联合撰写的《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请示》。“当年就是这个请示被递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才有了今天的密云水库。”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周总理收到请示几天后,就与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河北省副省长阮泊生等同志一起来到了密云水库所在地进行视察,同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动工建设。

在展览馆里,随处可见当年参与建设的民工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独轮车、土筐、搪瓷杯、大水桶……每一件物品都承载了建设密云水库时期,京津冀20万建设大军睡草席、吃窝头,争分夺秒赶工期的珍贵记忆。

今年80多岁的邢有台老人还记得,当年他跟着公社20多个年轻人,从河北老家来到密云水库工地,扛起铁锹、推起小车,冒着严寒酷暑,昼夜不息,艰苦奋战。“刚开始修水库,哪儿有机器啊,推石头、挖沙石都是靠人力完成的。”邢有台回忆,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但都铆足了劲,干得热火朝天。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建成,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两座主坝、5座副坝及隧洞、电站、溢洪道、调节池等水工设施。从此,大坝锁蛟龙,潮白灭水患。

截至2020年8月底,密云水库拦蓄大于等于1000立方米/秒的入库洪峰30余次,其中最大入库洪峰为3670立方米/秒,累计减淹土地200余万公顷,大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确保了潮白河安澜。

打造生命之水

城里三杯水,两杯从这儿来

密云水库建成后,不仅基本根治水患,还大大缓解了当时京津两个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提供水源。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京津冀地区供水39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市供水近280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6.5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供出32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曾经,北京城里三杯饮用水,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应对北京水资源危机,国务院决定停止向天津市、河北省供水,北京市也确立了“弃农、压工、保生活”的供水原则。

现任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霍林生当时在潮河管理所工作,他回忆,为了保障城区居民供水,当时专门从密云水库修了一条封闭的供水管线直达第九水厂。“水太紧张了,尽量减少蒸发,不能浪费。”

根据史料记载,1999年以前,华北地区处于丰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非常充沛,创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亿立方米蓄水量的纪录。记者在密云水库大坝中腰的位置看到,一块纪念最高水位的黑色纪念碑石上,刻录着1994年创下的153.98米最高水位纪录的数字。

“后来因为水资源紧缺,水位曾经持续下降,2004年密云水库迎来史上最‘干渴’的一年,蓄水量仅有6.5亿立方米。”

当时,北京水资源到了最紧缺的关键时期,为了给密云水库“解渴”,北京在境内构建起水资源统一调度系统,延庆白河堡、密云遥桥峪、半城子等水库共同“出力”,为密云水库多次集中输水。截至目前,3座水库的输水总量达15.4亿立方米。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水位又持续上涨了。”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员明达带着记者朝石碑下方的石阶走去,突然在一个位置停下,“去年6月,我们的蓄水量接近27亿方,水位就在这个位置,149.71米,距离历史最高水位只差4米多。当时很多库中岛都不见了,有的只露一个小尖儿。”员明达说,虽然密云水库水已经不是北京市民的主力水源,但这里仍然是首都供水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战略作用不可替代。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体检”,密云水库又临时担负起供水主力责任,且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打造洁净之水

多措并举让清水下山净水入库

如今,走进密云水库,远望群山如黛,近看碧波荡漾。绿水青山间,还有白鹭展翅飞翔。虽然建库整整六十载,密云水库不但未显“老态”,反而愈发生机勃勃。

记者站在走马庄副坝之上,眺望远方的库滨带,是成片的绿林,再次细看,是一片片油松。“这一大片油松是建库的时候就栽种好了的。”密云水库管理处林业管理所所长宋秀瑜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开垦、人为活动的破坏和自然灾害,建库之前,密云水库周边原有森林破坏殆尽,荒山遍布。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在修建密云水库的同时,通过造林绿化荒山,改善库区环境。

今年79岁的武翠英就曾经担任过环绕水库荒山及河滩的绿化造林任务。别看老人年纪大了,当年种树的经验仍然牢记心中,挖出的油松苗要尽快栽植;打药、浇水要把握好时间和频率……当时20来岁的武翠英和工友们挑着树苗爬上崎岖陡峭又泥泞的山坡,栽跟头是常事,等苗木栽好了,好多人都成了泥人。

到1960年9月密云水库建成时,水库周边已完成11万亩荒山造林,约占库区荒山面积的四分之一。到1965年,密云水库周边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至28.4%,为今天水库的水源涵养林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说出来可能都没人信,改革开放初期密云水库还搞过一段时间的旅游。”当时在密云水库管理处潮河管理所工作的霍林生清楚地记得,大坝游人很多,库区鸟类稀少,水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让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治理迫在眉睫。

1985年,北京市公布了《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密云水库流域被划定为水源保护区,明确了水源地水环境保护要求。2002年,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与密云区多部门成立联合执法队,共同开展巡查,发现污染水质的问题后加强联动执法。“一开始,执法队的成员都是各部门借调过来的,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从学做卷宗开始。”密云水库管理处水政科科长梁勇感慨地说,“大家都很着急,想让这盆水快点儿好起来。”

为进一步强化水源地生态治理与保护,库区内取消全部53亩网箱养鱼,拆除1.1万平方米违章建设,实施消落区1300公顷退耕还草工程;上游流域北京境内取消水稻种植,并推动出台政策支持张家口、承德地区退稻还旱还林……

为了守住这盆绿水青山,2000年到2004年,密云区完成了水库周边9镇7.91万亩退耕造林工作。2004年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列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2.19万亩,林区森林覆盖率为87.46%。

2006年起,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和库区周边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开展村庄污水治理等生态工程,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密云水库渐渐恢复了生气。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北京自来水厂使用南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城区供水,并通过九级泵站把南水存续到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得到进一步休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密云水库实行了更加严格的保水措施:库区155米高程以下10.4万亩“押宝地”全部退耕禁种,一级区内17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关闭,库滨带造林2万多亩,组成生态屏障,环库155米高程线的300余公里围网实现全封闭管理……如今,围绕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一周的监控探头已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试运行,10月前将投入使用。届时,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将实现监控全覆盖。

制度的保障也必不可少。密云水库和水库上游北京市境内的96条、总长1519公里的河道,全部有“河长制”守护。

南水进京以来,密云水库水位持续上涨,有效增加了水库的蓄水量,充实着首都的水家底儿。生态环境持续修复,森林覆盖率近90%,引来珍惜水鸟栖息安家。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晓彦 王海欣

编辑:高晨晨

流程编辑 吴越